xinde

织布机上的圣者


2004-03-05 09:01:56 作者:王书楷 来源:信德报(第208期)


    被人遗忘了七十五年,今天我把她翻找出来。
    已是掌灯的时候,60多岁的老孙神父去马家寨送弥撒,神父近日患眼疾,车不得骑,只好步行。途经一个教友村庄———鲁屯。来到村东头,路过一间四面无邻的土坯房子。暮色朦胧,看不清房子的轮廓,估计是二三十年的破旧土屋———称不上什么建筑。听得里面有呻吟的声音,声音很有节奏,神父疑惑屋里有病人,就敲了敲门,没有应声。“病势一定很重!”神父心中想。神父顾不得乡俗礼规,推门而进,只见里面点着一盏煤油灯,灯光如豆,四面墙壁都是黑糊糊的,靠墙边放着一架不知传了几代的织布机。一位老太婆伏在织布机上,精神专注地穿梭执杼,每织一根线就呼一次“耶稣我爱你!”老人好像并未觉察有人进来。神父就静静地站在她身后,看着老人劳作,听着老人祈祷。
    屋子很狭小,织布机占了三分之二的面积,余下的是不到三尺宽的土炕和一个小灶台,炕上有什么,视线模糊,不用着意看,必是一卷褴褛的被褥和一堆旧衣服。无疑老人靠织布为生,她的最高向往是在积攒天国的财宝呢。
    如此乐天知命,“好仆忠仆,来享受天国吧!”———神父觉得谁都会对这位老人家如此评价。
    神父去马家寨送弥撒,不能久留,但如此感人的场面还没有享受到尽兴,还没有同老太太打招呼,不能走,也不想走。    
    神父轻轻地拍了一下老人的肩头。老人一惊,猛回头,“呀!神父来了!”她立即转过身来慌忙地、歉意地左右扫视,两手无奈地摊开,意思是“连个座位都没有。”神父会意地摇了一下手,无言之意:没有关系。当神父看准了老人的面孔,确认了是谁,于是两行热泪簌簌而下。这位老人就是每主日参加扫圣堂惟一的老人,满脸纵横深深的皱纹和从事纺织积成的驼背,让人印象深刻。 
    神父在嘘寒问暖之后,着意的是赞叹和倾羡她那活生生的信仰生活,问她怎么会如此美妙地把工作与祈祷结合起来?老人不假思索地谈起了她孩提时母亲对她的教育。她说:“这是母亲给我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在我刚刚记事的年岁,母亲教给我一支儿歌。”说着,她童心焕发顺口唱起来:“穿一针,拉一线,一针一线奉献,一针一线奉献……”嗓子嘶哑,但感情纯朴稚气丰盈,令听者心向往之。 
    “神父,您来得正好,给我终傅吧!不然遇有重病,还得烦劳教友去接您。上了年纪,不知道天主什么时候就会来收我。”“好吧!”神父说着打开终傅包,随口问道:“老人家高寿?”“七十七了。”老人随口应道。
    行完终傅,老人从荷包里紧掏慢掏,掏出了五个铜板放在神父手里,“拿去给那没有饭吃的穷人吧!太少了。”神父迟疑了一下说:“好的。”神父就收下了。趁老人要送神父从机座上转身的时候,神父顺手把五十个铜板连同那五个铜板一起放在了织布机上,匆匆走出了土屋。外面已是昏黑了,神父怎样去马家寨,那我们就不用为他操心了。      
    四天以后,又是一个傍晚,神父又来到鲁屯。这回是专程来看望那位让神父无法忘怀的老人家的。神父走在路上,想在土屋门外还会听到那有节奏的祈祷声和机杼的碰撞声。 
    神父来到小屋门口,静静的,神父稍停,侧一下耳朵,依然无声。神父下意识地浮出了一个不祥之念。神父推门进入小屋,只见那老人趴在织布机上,脸朝向一边,朝向她向往的那一边,那边有上辈人留下来的苦像,老人家已奄奄一息了。“怎么啦,您老人家?”神父说着,赶紧尽他那对垂危者当尽的本分。老人微微睁了一下眼,勉勉强强抬了一下右手,想画十字圣号接受临终大赦,没能画个完全就落下了。睁睁眼皮,一个手指稍稍指向那摞原封未动的五十五枚铜板,微微颤颤地说:“拿去———给———穷———人!”言毕,两眼就合上了,永远地合上了。  
    老人坐在“工作台”上离开了人间,意味深长。“拿去给穷人!”这是老人家向神父的最后交待!向人类的最后交待!向天主的最后交待!

本文标题:织布机上的圣者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