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外公那些事儿


2010-12-07 11:22:48 作者:思葭 来源:《信德报》2010年11月20日,33期(总第428期)

    外公生于1911年,祖籍温州蒲州。在乡间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时光。再后军阀割据,常到农村抓壮丁。于此情境,22岁那年,外公于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出走,走入松台山大教堂(即周宅祠巷天主堂,建于1876年)。
    在教堂附近,有一座教会医院,由仁爱会创办于1913年9月(现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家喻户晓,方圆几百里的老百姓都称它为“白嬷嬷医院”,因为在医院里做服务工作的几乎是清一色戴着白帽子的仁爱会修女。   
    或许当外公一踏进医院,第一眼看见慈祥的神父们,就已动了情,将一颗漂泊的心安在了这里;或许从他第一次望见嬷嬷们轻声细语地照看那些病号,就让他呼吸到一缕爱的空气;或许,那满院子的“菁菁院树,萋萋庭草”,让他觉得这里面不仅氤氲着一种人性的美好,还有一种神秘的圣洁的气息……总之,外公打心眼儿里爱上了这个地方,他向院方诚恳地陈述理由,希望被留下,无论医院派给他什么工种。
    外公得到了一个在食堂干活的工作,他后来不无自豪地对我们说,当时与他一道去的十几个青年人,只有外公和另外一人幸运地留了下来。我想,在“海选”过程中胜出,大概是我的外公不仅拥有高大健硕的身躯、相貌堂堂,且敦厚、利索的缘故吧。
    那时,温州籍的汪慧海神父,常去医院做服侍,他有个妹妹,是儿科医师,善于治疗各类疑难病症。汪神父在医院看见了在食堂干活的外公后,就为妹妹牵线,当了一回月下老人。他们在神长们的见证下举行了西式婚礼,结婚的那一年,外公28岁,外婆18岁。
    见过我外婆的人都说外婆是美人胚子,属小家碧玉型,皮肤尤白,我有时静静地凝视着她生前的照片,浮想联翩,那是怎样的一个温润、古雅、清丽的女子呀,每回,我都能读出她身上的那种圣洁良善和知性的美,这种美,经年累月,愈加醇香。
    小两口的日子平稳、剔透,像阳光下一道涓涓的溪流,慢慢地流淌,充满了一份温暖的恬适。
    话说当时同村有一老实巴交的农民,经营食盐生意,食盐担子被当地的盐枭没收了。外公得知后,换了一身崭新的黑色长袍,戴上极时髦的拿破仑帽,手握“司的克”(当时流行语,是英文手杖的发音),尔后大模大样地走进了盐场办公室,他义正词严地与警察长交涉——大概是慑于外公的气势,那警察长马上告诉手下:“悉数归还,马上执行。”
    这是一段快乐的往事,我已听了多次,尤其是当外公于2006年11月金秋去世前的一天里,仍兴致勃勃地向我谈起,致使此刻的我认为是上主要我来传达一种信念:人,哪怕无权无势,只要正气在,一腔热血在,就可以去帮助他人。
    外公有四个女儿,当外婆生下我的母亲时,已举家迁往乐清市最西端的一个名叫新桥的村庄。外婆很想有个儿子,于是在1956年,外婆怀了第五胎,她说凭啥感觉都认为是个男孩儿。
    当时外婆在乡间行医名气大,再加上那会儿农村的医疗条件差,这可忙坏了她,谁家的孩子病了,都得由她去诊断,外婆常常顾不上吃一顿全备的饭,顾不上一个孕妇应该得到的休息,总是跑东又跑西。在1956年天寒地冻的腊月里,北白象镇“商量桥”村有一户人家刚产下儿子,婴儿全身发紫,呼吸困难,家人火急火燎地找到了外婆。一面是自己即将临盆,一面是一条小生命危在旦夕,外婆还是毅然地选择了后者……步行两个多小时,终于艰难地迈上了那户人家逼仄的楼梯,然后捡起了被丢在地板角上的孩子,马上针灸……孩子终于哭出了第一声,孩子得救了,全家人感激涕零……她又步行了两个多小时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第二天,外婆倒下了,胸闷、气喘,下午,她就产下了一个男婴,可是,那婴儿已不能呼吸……外婆得了产褥热,高烧39度,身心俱焚的外公划着船过瓯江,将她送到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她的尘世之旅在这里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那一夜,寒霜凝露,朔风咽悲,外婆才刚满36岁。
    外公说,那是他人生中最始料未及的,作为男子汉的他,曾几度流泪,然而,他没有说一句抱怨天主的话。
    外公含辛茹苦地抚养四个女儿长大,他将所有的苦,深深地藏在了岁月的背后。当我的大姨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温州二高(当时名校)时,村里人都反对外公供我的大姨去读书,可是外公明练通达,决然供养大姨读完书……他的四个女儿都有书读,这跟外公的开明、高瞻远瞩是分不开的。
    外公五十年一个人扛过的漫长岁月,平静旷达……
    母亲回忆说,外公回农村后,有住房两间,隔壁人家为给儿子娶媳妇,借了半间正房,一住就是十年。待外公讨要时,那家的儿子(父母已逝)居然说这是他的房子,外公竟然做出了让步,令乡民诧异和不平。
    外公的信仰历经岁月的洗炼,愈显醇厚绵延。
    话说我三姨的小女儿决定去当修女时,疼爱她的哥哥心有不舍,外公得知后说:做神父修女是一种福气呀,不是人人都有福气做的……“长上”的表态,使得表哥顺服。
    外公的晚年乐观、幽默,常给大家带来快乐,每年的圣诞节,他都会拉长声调作朗诵般地吟哦道:“耶稣圣诞,乃人受福之首日”,那特有的韵味,很令人喜乐。
    外公每天早早地起床念玫瑰经,一天到晚至少有十几串,第一串给教宗,第二串给主教,第三串给某神父,第四串给某堂口,第五串给某患病者,第六串给某某外出工作的人……
    外公身板儿一直很硬朗,他的脚力、眼神、听力都很好,即使到了望九之时,依然为全家做饭吃,他的白衬衫永远都是由他自己洗,雪白雪白的。他在告别尘世时,无病无痛,完美地谢幕。
    外公是极平凡的人,他那跨越两个世纪的对天主教的信仰,在岁月的钩沉中,纯净流深。他生前曾对我说,“无论做什么事,只管求,求必得。”他回忆当年白鹭屿教堂没建成时,教友们过主日在新桥村的一户教友家里,十分拥挤,他就求天主,日日不断,让他的入赘女婿尽快地能造成个大房子,好让白鹭屿堂口的教友都在他的家里过主日。三姨丈家的房子于1978年秋落成,三间大房,在当时很算宽敞,而且还建有一个唱经楼(有意设计的,虽略显简陋),于是“白鹭屿教堂”被理所当然地安在了我外公的家里,一呆就是八年,直到1986年初夏。
    外公于2008年11月9日离世而去,回到天父的怀抱,接受属于他的荣耀。他的一生,是我们后辈人不尽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本文标题:外公那些事儿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