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仰天主
2004-02-17 09:26:22 作者:尹刘虎 来源:信德报(第207期)
结合中国哲学看基督信仰
编者按:
“梵二”大会以来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它使教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与现代社会比以前更接近了,发挥了教友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合一运动的对话,为消除彼此间的历史隔阂和误解,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梵二文献”一书,我们的每一位神父还未能人手一册,至于教友就更难看到了。为了让更多的神长教友了解“梵二”精神,有益于中国的教会事业的发展。“信德论坛”将陆续连载“梵二”有关内容以飨读者,并欢迎大家读后分享
第二章:论天主的子民
新约及新民
9 在各时代各民族中,所有敬畏天主履行正义的人,都为天主所悦纳(参阅宗:十,35)。可是天主的圣意不是让人们彼此毫无联系,个别地得到圣化与救援,而要他们组成一个民族,在真理中认识他、虔诚地事奉他。于是天主为自己选择了以色列民族,和它立约,逐步训导它,把自己和自己的计划显示在它的历史中,为自己而圣化它。这一切都是为了准备并预示因天主圣言取人性,所要实现的更圆满的启示。将要在甚督身上完成的新约。「天主说,请看,时间已到,我将同以色列定约,我将和犹达族成立新约……我要把我的诫命投入他们心内,我要把诫命铭刻在他们心内,我将是他们的天主,他们将是我的民族……无论大小,他们都要认识我,天主说。」(耶:叁十一,31-34)。基督建立了这项新约,就是用他的血所立的新约(参阅格前:十一,25),他从犹太人及其他民族中号召他的人民,使他们因圣神而不是以形体联合起来,成为天主的民族。实在地,信仰基督的人,并非由可朽的种子重生,而是因生活的天主的圣言、不朽的种子而重生(参阅伯前:一,23);不是由血肉,而是由水及圣神而重生(参阅若:叁,5-6);他们是「特选的种族,王家的司祭,圣洁的国民,属主的族民……从前不是天主的子民,如今却是天主的子民」(伯前:二,9-10)。
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信仰,只是后来,渐渐地成长过程中,通过认识和学习,才有了信仰。当然,由于信仰的范围非常广,我在这里无法用一篇文章说清楚,所以,我只从信仰天主的角度试作讨论。
一、 信仰是天主的恩赐
1、万物是天主的恩赐
西方哲学家巴特曾说过,基督宗教的信仰是人自由听取天主的恩赐。这话仔细咀嚼,确实有它的道理。
首先,无论从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讲,“万物皆来自于天主”。圣经创世纪开宗明义便说:“在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创1:1)这在西方社会当中,已经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在中国文化当中,也有类似的解释:“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彖传?咸卦》)“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
中国文化尽管没有确切的,有关天主的概念,但也的确道出了一个与西方圣经相同的真理,那就是“万物来自于天主(无),天主恩赐才有万物。”因此,我们可以明白,在万物产生伊始,天主是主动者。换句话说,没有天主的主动,万物无法生存,当然更无从谈及信仰。
2、天主直接的恩赐是人的肉体和灵魂。
在创世纪二章七节讲道:“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内吹了一口生气,人就成了一个有灵的生物。”事实上,在天主那里,不需要像一个陶工一样,用地上的灰土先捏人,然后再吹气使之生存。但我们从人的认识角度讲,人从一开始,先接受了天主恩赐的身体,然后接受了灵性的生命,因此,人绝对不可轻视身体。另外一处圣经上说:“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创1:27)由此可见,人不但来自于天主,而且更接受了天主的性体————— 灵魂 —————天主的肖像。尽管人不可与天主相比,但从人的灵魂,应该能认识某些天主的属性,那怕是很有限的。
也就是说,人的所有,都是在继承天主的馈赠,而天主给予人的,不是与他无关系的事物,而更是他自己的肖像。这样,对人来讲,认识和信仰天主便成为可能,而这可能性,应该确切地讲,也是人继承的天主的恩赐。
3、天主恩赐了人的生命
人,认识的主体,行为的主体,生命的主体,奇妙之处令人惊讶和赞叹。
那么,人的价值在哪里?这是许多哲学家都在讨论的问题,也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同时我们也知道,当人在提出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同时,已经在体现其价值了,也就是说,人在“品尝生命”。
但是人能利用生命,改变生命,而缔造生命的工作却不属于人。那绝不是天主的吝啬,却是因为人的多面性————— 人很容易昏迷————— 不知道自己是谁。
也许正因如此,天主给了人一个有限的生命,为叫人活出无穷的价值。而在人短暂的生命里,天主给予了一种可能,就是认识自己的生命和它的来源—————天主,尽管这是很有限的,但人总算有一种乐观的向往。否则,人活着会感到渺茫,无意义,无归宿,形同走肉。
的确,人的简单的分析似乎也很有意义:人自己无法创造生命;生命无法解释自己曾经的存在;物质世界不会无中生有生命本身…… 种种的疑问,令人费解。如果继续穷追不舍地问下去,人便会陷入迷惘,不能自拔。
二、 天主邀请人归向他
1、天主爱人至死
保禄宗徒说过,天主爱人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参阅斐2:8)因为天主爱人是无条件的,不管我们是否爱他。
首先天主爱人,所以没有使人孤独地存在,且恩赐人类以美丽的世界;使人在“大家”和“小家”中都体验到生命的温存;赐给人丰富的宝藏,为使人的生命旅程更丰富多彩……
天主爱人,给了人诺大的自由,除了他在人的良心中常给以真情的呼唤外,天主几乎不干预人的生活。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走、咆哮,也可以安闲地享受生命的宁谧与温馨;你可以寻觅真情伴侣共创美好的家园,也可以独自欣赏生活的浪花发出啧啧的赞叹……总之,天主爱人,愿意人的生命饱享他爱的芬芳。
天主爱人,他愿意将自己无穷的爱恩赐给人,并诚恳地邀请人参加他爱的盛宴。为此,他甘愿为人受伤,为人舍命,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但是,他的爱,似乎并没有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因而,天主又将他的圣爱之神————— 圣神,遣发到人群中,永远与人结合,直到世界穷尽。
2、天主以启示劝勉人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比活生生的、天主的亲自启示,更能使人感动和信服。然而,天主子耶稣基督曾这样做了,而且还邀请他的弟子们也这样做,为纪念他,(参阅路22:19)但是有更多的人却不愿意亲近他和他的弟子,甚至迫害他们,希望他们最终能够归于沉寂和死亡。就是这样矛盾!然而,天主不管人们如何对待他,他总是孜孜不倦,给人以谆谆的教诲:“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14:6)
他张开双臂,为迎接任何一个投入他怀抱的子女;他宽恕一总人的罪过;还为迷途的亡羊欢宴庆祝。(参看路15:24)
天主总是这样主动地寻觅人,劝勉人,使人信从他,为能达到最终的、爱的共融。
3、天主维系教会召唤人
天主深知人的弱点,就是人常为世俗的金钱、权势、快乐所迷惑,于是他要他的弟子们建立了教会,并常以各种方式存活在教会内,为召唤所有的人归向他。
天主藉着神职人员的言语和行动彰显出来,为使人明白他就是真理;也藉着教会的礼仪表达出来,为到达真理的途径;他还藉着教会团体的行动体现出来,真正的生命的价值所在。
天主那样渴望人们走近他……
天主亲自在教会内工作。他总在关心贫穷弱小者,扶持他们,安慰他们,鼓励他们活出生命的意义;他也常常劝告富有的人,善理财产,走近天主,消除焦虑和孤独。
天主利用教会的手,抚平社会的尘嚣,斥责狂怒的暴徒,维系社会持久的和平。
4、天主居住在每个人心影的角落里
在人看来天主是那么遥远的时候,天主却与人形影不离,尽管人并不愿给予他一片心灵的净土,但是天主仍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居住,那怕是最阴暗的角落里。
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人那孤独的心灵中,就会有一根心弦被拔动,它会警醒你回归生命的本源,清洗内心的污垢,完美美妙的灵魂。
或者当人融入奇妙的自然世界的时候,天主将会以和煦的阳光照彻你的心门,并遥遥地向你招手,渴望你能在这时静下来,聆听他为你哼唱儿时的歌谣,尽管他的声音很微妙,很细小……天主在人的心里,每时每刻,每分每秒,因为天主愿意主动地召叫人,使人回归他父爱的怀抱。
三、人的信仰成长旅程
1、出生
我们知道,产生信仰的先决条件是天主的主动召叫,但是如果人没有皈依的可能与条件,还是不能有信仰。
人的出生正好使信仰天主成为可能。因为人从一出生,首先是一种缺乏,没有经验,没有知识,没有快乐,没有理想,唯一具有的是“生存的本能”。假如从原罪的角度可以解释的话,我想,所有的缺乏便是原罪的后果了(不一定正确)。但是,婴儿的“生存本能”却有“欲望”————— 生存的欲望,求知的欲望。或者可以这样解释,婴儿的出生,是人与天主的“分离”,用西方存在主义的解释就是人被“抛入”世界。我们只能假设,人在出生以前曾与天主“合一”,是属于天主的,是在天主内的一种潜能,只是天主赋给人的生存规律,并在此规律之中,曾在天主内的潜能成为现实(婴儿)。因而人的一出生,首先是一种“畏”—————痛苦,表现在婴儿出离母胎时的啼哭。
但是,不得不承认,人在先天便有一种求知的可能,比如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一个正常的人,不会去一味地追求假、恶、丑,除非是一个心理变态的人,或是为了某种“报复”社会的原因。
如此以来,人一出生,便会带着所有的问题,去寻找解脱痛苦的途径,以满足各种与生俱来的缺乏。
2、人的缺乏感是产生信仰的动力
人的缺乏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看。
首先是“事实方面的缺乏”,就是衣食住行。
人需要饮食,所以人们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这是最基本的需求,或者说是一种“动物需求”。原因是,不仅人有这样的要求,凡动物为了生存皆有这一要求,可见这是相当低级的要求。
另外,人需要着衣,不仅为了御寒,也为遮羞和社会交往的需要。这一点,人和动物则有了根本的区别,除了人以外,没有别的动物需要衣服。或者说,它们未曾意识到着衣,即使着衣也无法取得与人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再进一步,人还需要住房。这一事实可以提出许多的理由,比如:家庭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等等。
以上所谈的,都是人们实际的需求,因为这些都曾是人们事实上的缺乏对象。从另一个角度讲,人还有一种缺乏,就是意识上的缺乏,下面逐层来谈:
首先,人们对功利的需求。这不仅是精神方面的,也是为生存欲望所驱使的。为了所得利益,人便从事劳动,而劳动的结果则需要有相应的酬报。甚至有些时候,不为所得之利,也为最后的“益处”——— 名誉或地位。总之,人有功利的一面。
第二,人有求知的需求。人们希望了解自身和别人,乃至外界的一切事物。而了解事物的原因,是为了能明白事物,更好地掌握事物的规律,最终求得真、善、美的结果。这样一来,不仅是科技上的真、善、美,也包括艺术、思想、道德、宗教等等层面,都成为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探求的对象。因此,人们需要更广泛的探讨,但此结果,反倒使人越来越感到缺乏,越来越觉得不能满足,因为人们的缺乏是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