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利玛窦“记忆之宫”的12 个房间(六)


2010-08-23 11:17:18 作者:顾湘 来源:《信德报》2010年8月10日,23期(总第418期)

最后一个房间:北京,敞开的大门

    1601年1月的一天,利玛窦用8 匹马、30 多个脚夫,将献给万历皇帝的礼物运送到了北京。这些礼物并不值很多钱,由他们千方百计募集到的一笔钱和利玛窦在中国期间随身所带的一些物品组成,其中包括:三幅宗教画,一大一小两座自鸣钟,一本金装祈祷书和一本精美的《双半球投影世界地图》,一台楔槌钢琴,还有多棱镜、日晷和沙漏,彩色的腰带和几匹布,欧洲银币,一个犀牛角,几只玻璃瓶。
    中国皇帝很喜欢自鸣钟,把小的那只放在自己面前,为放置大钟专门修建了一座木楼。皇太后听说了自鸣钟,她要皇帝叫太监把它送来给她看。皇帝想到她可能会喜欢,到时候会把它留下,便叫管钟的人把管报时的发条松开,使它不能发声,再给她送去。皇太后不喜欢不能鸣时的钟,就把它还给了儿子。
    皇帝的钟出了毛病时,利玛窦便能获得随意进出皇宫的许可。在都城安置下来并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使利玛窦有机会同那个时代最有上进心、最具才华的知识界人士交游。1603-1607 年间,徐光启与利玛窦交往频繁,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 卷。尽管利玛窦从朋友们那里得到了“真诚、温暖、慈爱的友情”,但他仍难免感到孤独,他不太喜欢中国的音乐,更讨厌戏曲,想念在欧洲时听惯了的乐器和四线谱。
    我们在展览里见到,四线谱纸上记录着的宗教音乐,旁边配有细腻鲜艳的图画。而展出的乐器不单有利玛窦随身带着穿越中国并最终进贡入宫的那种楔槌钢琴,还有一台固定式管风琴和一把腿式维奥拉。此外,一幅《野墅平林图》让人不禁想到利玛窦更多未尽数展露的才华和心底的寂寞。那幅画画在素绢上,尺幅很大,分四屏拼接通景,画的是北京郊外秋天的景色,用的是毛笔和中国产的青石、石绿、赭石诸色,采用了焦点兼散点透视法等西洋画技法,画面美丽而平静。不知是否因为那一潭蓝绿色的湖水,丰美饱满的画中透出一股冷清来。
    当利玛窦在宫中教太监如何为钟表上发条、拼装巨大的世界地图、创作可以用楔槌钢琴伴奏的中文歌曲时,他可能会思量那个一方面表现得异常独断专行,另一方面又处处受到掣肘的谜一样的万历皇帝。他从来没有和皇帝谈过话,像科东神父令法兰西和那瓦尔王国国王亨利四世重新皈依天主教那样,使万历皇帝皈依天主教并成为他的告解神父,看来是一个永不可及的梦。
    利玛窦为宫人们写下了这样的歌:
    一个牧童一天突然感到忧伤/他恨自己所在山冈/他想他所望见的远山/一定远比这座山冈美丽/到那里去会使一切忧愁烟消云散/于是他向远山走去/可当他走进这座山/却发现它不如远看的那么漂亮/古往今来的作者都提出同样的劝诫/让心漂泊在外毫无益处/心神内敛/意志坚定/方可得利。
    他想象人们在宫廷城墙内外反复咏唱着他的歌词,并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著作《畸人十篇》,记录了他同8 位中国文人的谈话,涉及死亡、灵魂不灭、斋戒、灵修、善恶报应、占卜以及财富等诸多方面。在第三、四篇中,徐光启作为对话者,同利玛窦交流了对死亡的思考。书成两年后,利玛窦离开了暂时寄居的这个世界。    (全文完)

    晚青/摘自2010年4月20日搜狐网《外滩画报》专区,有删节

本文标题:利玛窦“记忆之宫”的12 个房间(六)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