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利玛窦“记忆之宫”的12个房间(四)


2010-07-28 09:54:42 作者:顾湘 来源:《信德报》2010年7月20日,21期(总第416期)

第七、第八、第九个房间:从剃须发到穿儒服

    参观者走到这里,有关利玛窦是个普通凡人的印象忽然苏醒并且变得鲜活了——他小心翼翼地在16世纪80年代的中国南方农村贫困家庭中穿行,用结结巴巴的汉语谨慎地为他们祝福;他并不老,可别人惊奇于他的满头华发;他争取到一块城墙外面的地,造了一座砖房,为了房子和地的事跟地方官和地主讨价还价,后来被赶走;他给地方官送礼,设法取悦他们;他的住处遭到一伙歹徒的抢劫,他试图关紧自己的房门,并从窗口跳进花园去求援,扭伤了脚,大声呼救;他乘船时掉进河里;抄着葡语和汉语对照的词,还标注了汉语字词读音的《葡汉辞典》手稿,看起来像是一个人初学外语时的笔记,他一边抄一边希望能记住那些词:“鸽子”、“桥”、“怎么样”、“限期”……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甚至无异于你我,因此他的筚路蓝缕之功愈加惊人、使人钦佩,而后人加之于他的种种揣度和非议,则未免有失公允。
    除了古代澳门、肇庆、韶州的小地图和若干示意图,在这部分展厅里还有一些明代佛像和明代的禅师画像,它们带来了一种宁静超脱的气氛。然而,利玛窦对僧道的印象其实很坏。他起初剃了须发,身披僧袍出现在肇庆,结果发现这样的策略是错误的,因为和尚的地位在中国远比在日本卑微,僧道的名声很糟,僧人“不愿学习知识和良好的风范”、“放纵情欲”,道士甚至更不堪,“他们的书籍叙说着各种胡言乱语”,完全是“骗子”。
    在儒释道“三个在中国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中,利玛窦唯独认同“儒教”。受江南贵胄瞿汝夔的启发,利玛窦脱掉僧袍,蓄须发,改穿儒服。“这袍子用紫色丝绸缝制,褶边、衣边、衣领镶有近一掌宽的蓝色丝绸;悬垂的长袖也镶有同样的边,与威尼斯人的服饰样式非常相似。紫色绸袍上还配有一条蓝色腰带用来束腰,以使长袍敞开得更自如些。”利玛窦写信向朋友仔细描述他的新行头时大概不无自得,我们可以看到由马切拉塔国家艺术学院复制的这身装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说:“他头上所戴的四方平定巾,属于当时‘儒士生员监生’的冠制,长袍却是明代规定只有进士才可穿着的颜色,冠服搭配不伦不类,但也可能是他故意这样设计,以彰显他是与中士有别的‘西儒’。无论如何,我们中国人确实特别重视衣衫,利玛窦的新衣服发挥了神奇的功效,他一换衣服,就取得了士绅的同等礼遇,遇官可不跪,个人免税,学者们纷纷前来与他结识。”
    (连载四)
    晚青/摘自2010年4月20日搜狐网《外滩画报》专区,有删节

本文标题:利玛窦“记忆之宫”的12个房间(四)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