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记忆之宫”的12个房间(三)
2010-07-09 09:25:48 作者:顾湘 来源:《信德报》2010年7月10日,19期(总第414期)
第四、第五、第六个房间:建筑、书籍与科学技术
“我们的书大受称羡,因为书的装订非同寻常,而且镀金美观,在有关宇宙和建筑的书中,人们能够看到全世界的众多王国和地区,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名城,宏伟的宫殿、高塔、剧院、桥梁和庙宇。”(《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到中国后,一直不断要求教会给他寄来欧洲,特别是描绘古罗马建筑的版画,如万神殿、凯旋门、竞技场等,他想向中国人展示他来自一块有着显赫历史的国土。在中国期间,除了一本铜版印刷的《古罗马事记》,他还渴望从欧洲得到一套精美的《普朗坦圣经》,不仅仅由于它是一部多语言的严谨的学术著作,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宗教内容,最主要的是因为它装帧高级、卷帙浩繁、纸张柔韧、封皮精美,附有由低地国家一流大师制作的一流铜版雕刻插画,总共达8 卷之多。在他的有生之年,利玛窦最终得到了这套书:“我们的配有插图和镀金的书籍让我们得到信任,我们是在一个学士的国度。”
我们可以在展览中看到利玛窦当年想尽办法要让我们看到的那些16 世纪铜版画,从《万神殿》、《角斗场内景》到《罗马广场景观》,它们仍旧行使着它们的使命:向我们叙述那个古老帝国首都所经历的辉煌,描绘它曾经的显赫。我们也能见到那些原版装帧的16 世纪图书典籍,如圣伯纳的《沉思录》、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但丁的《神曲》。如利玛窦当初预期的,我们也会像明朝人那样,“对其精美绝伦的印刷和庄严肃穆之气氲充满了羡慕敬仰之情”,即使“看不懂书中的文字”,也能感受“其字里行间蕴藏着绝妙的教义”。展览的古书还包括阿皮亚努斯的《天象》,克拉维乌斯的《实用算术概论》、《欧几里德原本》,萨克罗博斯克的《天球论》,托勒密的《地理学》等。正如史景迁告诉我们的,利玛窦在罗马学院读书期间的数学老师克拉维乌斯深信科学知识的价值,他强调,对自然现象的细心探索有助于人对精神世界的反思。
对他的学生应该在学院中学些什么,克拉维乌斯有着明确的想法。“一年级学生可以在4 个月内学完欧几里德著作的前4 卷,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学习实用算术,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学习行星的运动原理,用两个月的时间学习地理,假如时间还有余的话,他们还可以学习欧几里德的第5 和第6 卷。二年级学生可以用两个月的时间学习星盘(用于测定行星和恒星的运动),用4 个月的时间学习行星理论,用3 个月的时间学习透视画法,其余时间用于学习钟表制造和教会立法计算方面的理论。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在第3年进行自学,研读更先进的天体理论,学习制造万年历、行星表以及使用象限仪,等等。”
这可以解释我们接下来看到的一系列复杂精妙的仪器,它们大多是16 世纪制造的:天文工具盒、托勒密浑仪、简易经纬仪、测角仪、天体仪、地球仪、日晷。利玛窦用这些在中国学者中间赢得了声望,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乃至推动了中国重制历法。利玛窦去世后,徐光启、李之藻在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的帮助下修订的崇祯历法, 从清初一直用到近代。
最后,我们在这个房间里还发现了一些看上去很新奇,有些还颇具现代感的东西,譬如一座大桥模型、一个接近球形的木制多面体、一副链轮和球轴承、一个风力飞行器、一个男孩青铜胸像形状的蒸汽鼓风机,它们都属于达·芬奇理念博物馆,证明着那个时代最勇于想象和创新的精神。
沿着在奥尔特留斯《寰宇全图》上标注的欧亚远航路线,对利玛窦的回忆终于驶向了东方。
晚青/摘自2010年04月20日搜狐网《外滩画报》专区,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