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
2010-06-21 09:21:34 作者:暖心 来源:《信德报》2010年6月10日,17期(总第412期)
5月的一天下午,在神父的办公室偶遇一位老人。她个子不高,上身穿着一件暗灰色的外套,翻出的领口露出里面黑色的毛衫,毛衫的领口有些大,老人可能感觉有些灌风,在领口的最高处用别针别着。她下身穿一条深蓝色的裤子,脚上是老太太们常穿的那种一伸脚的黑鞋。老人家虽然比较瘦弱,但从她走路的姿态看却很健康。我特别注意到她手中拿着的那个普通湖蓝色的尼龙布兜,老人来到神父的办公桌前,把布兜放在了桌上。我原以为她要掏兜里的东西,没想到老人却是为了腾出自己的双手。
她用并不灵活的手解开了只有两个纽扣的外衣,摸索着在外衣的里兜处掏出了一个钱袋。说是钱袋,也不过是有巴掌大小的一个用粗布缝制的口袋,她边拉口袋的链子边说:“神父,我为高山路教堂捐钱。”老人把钱袋里所有的钱都掏到了神父的办公桌上,有几个百元的,有一个十元的,再就是几个一元和五角的硬币了。老人说:“神父,这次我还捐500元。”看着老人的模样,听着老人的话语。我好奇地问:“老人家,您的钱是哪来的呀?”老人看着我说:“姑娘,我是低保户,每月街道给我330元,昨天刚领的。我想,建教堂得花多少钱呀!就想往教堂多捐钱,我想捐500元,可我就300元!正想着,老儿子昨天来看我,给了我200元。感谢天主,这不,又够捐的了!”老人恭恭敬敬地把500元交到了神父的手里。
听了老人的话,我肃然起敬,赶忙把老人让到了椅子上,和老人聊起了家常。于是便有了以下的对话。
“老人家,您今年多大岁数了?”
“92岁了,我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可好了。”
“您有几个孩子?”
“有四个儿子,四个儿媳妇,有孙子、有孙女。”
“您常来教堂吗?”
“我天天来教堂望弥撒,没有一天不来的。”
“盖教堂您高兴?”
“那还用说,当然高兴了。教堂盖成了,那是我们教友多大的福分哪!”
“您是第一次为盖教堂捐钱吗?”
“不是,我都捐了好几回了,我攒到500元就捐,攒到500元就捐。”
“您舍得吗?”
“那咋舍不得呢!给天主,舍得。神父们不是常对我们说,有舍才有得吗!天主给我的可多了!”
看到老人放在神父办公桌上的兜子,我很想对老人有更多的了解,就问:“老人家,我能看看您的兜子吗?里面有什么宝贝?”在老人的默许下,我把里面的物品一样样放在了桌上。布兜里分别有四个小塑料袋和一个祈祷手册。一个稍大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大概有半斤海米。另外三个小塑料袋里面分别装着不多的水果和干果,一袋里面是一些大红枣,另一袋里面是七八个金桔,再有一袋里面是两个苹果、两个鸭梨。
看到这些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这点水果,还要装在三个塑料袋里?”
老人说:“堂区不是有三位神父吗?这是我给神父们拿来吃的。”
“是您买的吗?”
“都是平常儿子们给我买的,我特意留了一些,给神父们拿来让他们吃。”
“那么,这个海米是您买的?”
“是我今天刚从市场买的,海米有4块一斤的,有8块一斤的,有10块一斤的。我买最便宜的,4块的。我身体好,吃什么都不得病,我平常吃点剩菜,有时也拣点菜叶,没问题,天主降福我,不让我生病,我都40多年没毛病了。”
我被老人爽朗的话语喜悦的面容深深地打动着。送走老人,我听神父和教友说,老人名叫李桂芝,家住施家沟,来教堂要倒两次车。可老人家天天来教堂望弥撒,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每周老人坚持到学习点学习,从不耽误。在点上凡遇上有困难的、需要帮助的人,老人也总是问寒问暖、慷慨解囊,可是她自己却从不多花一分钱,身上穿的也大多是别人穿过的旧衣服。80年代教会刚刚恢复那阵子,就是她用捡来的砖头同一位老木匠配合,为教会搭建了许多间简易库房,解决了教会当时的经济困难。前几年,老人还曾多次到四平、长春等地传教,有很多人,包括她的亲属因着她而领洗入了教。
写到这,我想到了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桂芝老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她把这颗纯洁的心献给了上主,献给了她所深爱的教会,献给了她身边的近人。在我们教会的团体中,有很多像李桂芝这样的老人,她们值得我们效仿。但愿每个人都能以冰清玉洁、爱主爱人之心,活在感恩里,活在喜乐中,在上主的恩爱内一生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