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藏书楼的百年传奇
2004-01-13 08:39:13 作者:盛丰 来源:信德报(第204期)
每天,无数班地铁在她的脚下飞速穿梭。
每天,无数个行人在她的身旁匆匆走过。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号称“中国资格最老的图书馆”,曾是近代上海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同样很少有人知道,这幢看似普通的小楼中,今天竟然仍收藏着全上海数量最大、价值最高的一批西文文献。
今天的徐家汇,高楼林立,道路通达,号称上海最繁华热闹的地段之一。然而如果时光倒溯150年,当年的徐家汇地区却还是一片平静的乡村与农田,两条河———肇嘉浜与法华浜缓缓流过,围出一块自然的空地,因为两水在此相汇,加之这里又是徐光启的故乡,所以这里就有了“徐家汇”的地名。
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乡村原来的平静。战争结束之后,新来的传教士们又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1847年,一座天主教教堂在徐光启的墓边落成,同时建成的还有一座小型的藏书室,在三间小小的平房里收藏有耶稣会收集到的中文书籍以及传教士们带来的西文典籍。
1868年,由于藏书日渐丰富,藏书室从光启墓边迁到了肇嘉浜侧。1897年,传教士们又在原址重建了一幢二层13间的藏书楼用于放置越来越多的藏书;等到1906年时,这幢小楼终于被正式定名为“徐家汇藏书楼”,这个名称被沿用至今。
就在藏书楼的附近,传教士与中国教友们又先后建起徐汇公学、神学院、启明女校、圣母院、天文台以及土山湾孤儿院。
半个世纪过去,1991年,已经成为上海图书馆一部分的徐家汇藏书楼,因年久失修和地铁施工等因素,出现地基下沉、墙体开裂等险情。当时,巴金、苏步青等社会知名人士发表了紧急呼吁,有关方面则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所以如今,这幢深藏闺中十余载的徐家汇藏书楼才终于又可以“出闺”见人。
今天,藏书楼终于韶华再现,但是当年周围的宗教建筑大多已经被现代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在藏书楼北面不远处,是上海著名的东方商厦和港汇广场;而隔着一条漕溪北路,则是百脑汇和美罗城的所在。繁华闹市中,原来的神学院和修院早已踪迹不见,而当年的徐汇公学今天则成了徐汇中学,校门口附近开着一家肯德基。摘自《星期日新闻晨报》
每天,无数个行人在她的身旁匆匆走过。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号称“中国资格最老的图书馆”,曾是近代上海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同样很少有人知道,这幢看似普通的小楼中,今天竟然仍收藏着全上海数量最大、价值最高的一批西文文献。
今天的徐家汇,高楼林立,道路通达,号称上海最繁华热闹的地段之一。然而如果时光倒溯150年,当年的徐家汇地区却还是一片平静的乡村与农田,两条河———肇嘉浜与法华浜缓缓流过,围出一块自然的空地,因为两水在此相汇,加之这里又是徐光启的故乡,所以这里就有了“徐家汇”的地名。
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乡村原来的平静。战争结束之后,新来的传教士们又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1847年,一座天主教教堂在徐光启的墓边落成,同时建成的还有一座小型的藏书室,在三间小小的平房里收藏有耶稣会收集到的中文书籍以及传教士们带来的西文典籍。
1868年,由于藏书日渐丰富,藏书室从光启墓边迁到了肇嘉浜侧。1897年,传教士们又在原址重建了一幢二层13间的藏书楼用于放置越来越多的藏书;等到1906年时,这幢小楼终于被正式定名为“徐家汇藏书楼”,这个名称被沿用至今。
就在藏书楼的附近,传教士与中国教友们又先后建起徐汇公学、神学院、启明女校、圣母院、天文台以及土山湾孤儿院。
半个世纪过去,1991年,已经成为上海图书馆一部分的徐家汇藏书楼,因年久失修和地铁施工等因素,出现地基下沉、墙体开裂等险情。当时,巴金、苏步青等社会知名人士发表了紧急呼吁,有关方面则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所以如今,这幢深藏闺中十余载的徐家汇藏书楼才终于又可以“出闺”见人。
今天,藏书楼终于韶华再现,但是当年周围的宗教建筑大多已经被现代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在藏书楼北面不远处,是上海著名的东方商厦和港汇广场;而隔着一条漕溪北路,则是百脑汇和美罗城的所在。繁华闹市中,原来的神学院和修院早已踪迹不见,而当年的徐汇公学今天则成了徐汇中学,校门口附近开着一家肯德基。摘自《星期日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