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认识自己的真正价值


2004-01-12 09:02:04 来源:信德报(第204期)

    最近我在一档广播节目中听到这样一个议题,有一对父母,在自己孩子考大学的问题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歧;父亲认为孩子考不上大学,就让他读职校,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而母亲则认为一定要想尽办法让孩子读大学,甚至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成为具有大学文凭的白领阶层。节目主持人希望大家谈谈自己的观点。
    从“知识越多越反动”到“知识就是财富”的今天,在这个大环境的转变下,孩子上大学的问题,已成为大城市中千家万户的热门话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风气下,孩子的书包越背越重,孩子的作业越做越多,父母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竟争激烈的就业大潮中,又出现了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就业机会的怪现象。
    我们教友家庭,并非生活在世外桃源,也难免受其影响,但是我们有一个有利条件;超性的想法。
    天生我人,自有天赋高低之别,有的智商高,有的智商低,甚至还有弱智者。在生理方面,也有正常或畸型残缺之别。在心理方面,有健全正常的,也有逆反心理的。因此,人们的读书机会和读书成绩,也不可能强求一律。这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社会上的不同阶层。
    人无贵贱之分,重要的是看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如果没有农民种田,没有工人造屋,那些白领们能过上优越的生活吗?我认为农民和工人,对我们一般人而言,其直接贡献就比那些坐办公室的白领们要大得多。知识越多,科技越发达,往往会产生利与弊的一对矛盾,例如现在大城市中,交通发达,日新月异,但死在车祸中的冤魂正在逐年递增。那些在空难中魂归离恨天的不幸者,动辄数以百计,还有,现在社会上又出现了一种“高智商犯罪”现象,罪犯竟是些懂行的科技人员,我说这些,并不是想因噎废食,不要知识,而是说:人尽其才,必须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真正价值,人的价值。
    在读书问题上,首先要重视素质教育,也就是在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道德素质。不论农民、工人或白领,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幸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我”而不是“小我”,做一个“天生我人,必有其用”的劳动者。
    我们要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首先要认识自己,在我们的身体之上更有灵魂,在暂时的生命之上更有永久的生命。所以我们在理性和信德的双重光照下,才能正确认识自己。
    我们要认识自己的理智能力。我们的理智能力,大相悬殊,有的人智力平庸,适合受中等教育,即使让他读大学,也不一定有成就。有的人长于理解,而短于记忆。有的人长于记忆,而短于想象。我们要很好认识自己的理智能力,利用它的优长,弥补它的欠缺。在钻研学问的问题上,不能好高骛远,做自己智力达不到的事情。
    我们要认识自己的意志能力。我们的意志能力也有强弱不同。有的人意志坚强,勇于克服困难险阻。有的人意志薄弱,碰到挫折,便退缩不前。有的徘徊犹豫,错失良机,有的鲁莽草率,轻举妄动。更可贵的是那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超强意志。我们要认识自己的意志能力,发展它的优长,纠正它的缺点。古人读书,悬梁刺股,就是意志力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要认识自己的真正价值: 在我们横向的现实中,在我们纵向的变化中,究竟什么是我们的真正价值,如果真假不分,是非颠倒,那么我们的一生将达不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我们教友,因着耶稣基督的教训,明白懂得:决定我们永生的真正祸福,不是别的,而是我们生前的罪过或功劳。所以我们的道德生活,才是我们的真正价值。
    过好我们的道德生活,不一定要有高深的学问,为能明白事理,为能阅读圣书,有相应的学识,亦无憾矣。真学问,不在文凭之有无,也不只在高等学府,而在明白事理,尤其明白为人之道,孔子主张“君子学道则爱人”立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含义限于不加害于人,是消极的“无为之爱”。耶稣基督说:“有人打你的脸,把另一面也转给他;有人取你的外衣,连内衣也不要争持;有人向你求,你就给他;有人取你的东西,不要追回。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也怎样待别人。”(路6:29—32)
    后人把这段话归纳为“己所欲者,施之于人”,含有牺牲自己,施 恩于人的积极意义,是“有为之爱”。正如若望宗徒说:“爱人不要只在言语上,口舌上,而应该在行为上,事实上。
    遵循主的教导,过好我们教友的爱德生活,爱主爱人的生活,才是我们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爱不在大小,而在真诚,穷寡妇的几个小钱,在天主眼里是最大的慷慨。
    这就是我们,包括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习的真学问“爱主爱人”。古人曰:“仁者无私之爱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见《天主教教友生活》)

本文标题:认识自己的真正价值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