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访踌躇满志的青年神父——夏昌周


2010-03-19 09:49:45 作者:曾尼阁 来源:《信德报》2010年3月20日,9期(总第404期)

    第一次见夏神父是在2007年初冬的一个学习班上,血气方刚的他,口才流利、歌声高吭,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以后的几年,他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夏令营,在全教区小有名气,于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在码头堂口采访了他。

第一桶金

    穿行在崇山峻岭中的宝鸡——天水高速公路,车行如梭、风驰电掣,给往日寂静的西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高速路旁拔地而起的教堂钟楼突兀在满是二层小楼组成的村落中,这就是码头村了。
    夏神父早已生好了蜂窝煤炉等候我的到来。坐定不久,一位教外村民来访,说到圣诞晚会,他眉飞色舞,说是他十几年来看过的最好的节目。看了节目,他知道天主教爱人,是个好教,耶稣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教外朋友走后,夏神父说,两个多小时的圣诞晚会,吸引了400多人,在山村引起了轰动,“文艺福传”在这里大受欢迎啊!
    2006年4月这位年仅29岁的方济会神父,到凤翔教区坪头堂区走马上任。这是个仅有700名教友,辖有三个堂口和一个祈祷点的深山小堂区。码头和坪头的教友人数旗鼓相当,而码头的土木结构的教堂已破败不堪,于是他的工作在这里拉开帷幕。
    他边筹措资金建堂,边抓教会的中心工作——福传。他整顿了爱心福传组,引导他们帮助孤残,看望病人。60多岁的魏福长老人,曾是庙上的常客,自卧床后经济拮据,陷于困境。爱心组多次看望,陪老人聊天,还资助看病经费。魏福长感动地说:“我病倒后,庙上没人管,倒是你们天主教的人相帮我,天主教真好!”2008年主受洗节魏福长老两口首先领洗,接着嫁到本村的女儿全家四口领洗。不久,南山村的的妻妹,看到姐夫的变化,深受感动,一家三口领洗入教。
    2009年圣周五,他发动教友为一位雪上加霜、倍受疾病折磨的脑溢血、白内障病人捐款500元治疗眼疾,感动了山里人,多人领洗。三年多来,码头村及周围教外人先后领洗36人,夏神父掘到了第一桶金。

奠基教会的未来

    夏神父到任后的当年8月,集中了全堂区大、中、小学生及慕名而来的外地学生108人,在风过山堂口办了10天信仰文化交流学习班。第二年8月又集中80多名学生办班,这次持续了半个月。2008年暑期他组织的迎奥运七日夏令营在凤翔主教座堂亮相。2009年他组织的方济青年七日夏令营,“远征”武功、杨陵、周至、户县及户县圣母山……我被他的大手笔所折服,慕名而来探寻他的奥秘,正是我采访的初衷。当晚在会长魏林虎家的热炕头上,我询问关于办夏令营的事,夏神父感慨地说:“大陆教友,信仰出现断层。文革前后出生的中年教友,对教会道理认识肤浅,信仰淡漠,孩子受他们的耳濡目染,也是信仰冷淡。青少年是教会的未来,‘亡羊补牢犹未晚’,只有狠抓他们的信仰培育,我们教会才会后继有人,才能兴旺发达。”
    夏神父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他的圣名是伯多禄,在他身上不正散发着犹如圣伯多禄宗徒一样的热情、果敢和忘我的爱主的情愫吗?
爱上了山区
    当夜,睡得很晚,夏神父最后谦虚地说:“这三年我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建堂上,福传抓得不到位,真是惭愧啊!”“你习惯了山区的生活吗?”“山区农民憨厚、朴实、易于接受福音,我已经爱上了码头,要在这里干一辈子,让本村和周围的教外人都皈依天主。”
    夜很深了,夜空里隐隐传来高速路上汽车的疾驰声,而我的思绪也像疾驰的汽车一样,跑得很远、很远。

本文标题:访踌躇满志的青年神父——夏昌周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