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隆重的节日气氛背后
2010-02-04 10:45:12 作者:焦玉海 来源:《信德报》2010年2月1日,4期(总第399期)
按照教会的礼仪安排,一年里我们有许多庆节要过,其中二等节日8个,一等节日4个。特别是四大节日,在教友们看来不亚于过春节,每个堂区都要张灯结彩,贴标语,演节目,唱圣歌,奏圣乐,以增加节日气氛。教友们则提前到堂里办告解,清扫卫生,布置堂里堂外。有亲戚朋友住在偏远地方的,派人去接来一同过节。一些没有神父的小堂口教友则赶到大堂口参与弥撒。自从天主教传入中国,这个优良的传统一直保持着。
外地客人实在没有亲朋好友的,一般由堂里负责安排食宿,所以不存在投宿何处的问题。记得上代教友们说,我们堂区解放前设有客房,专门招待远来的客人,不分教里教外。节日期间,村里的教友大户人家还要拿出几十石粮食和相当的银钱施舍穷人,所以每年四大节日,我们村的教堂里总是挤得满满的,有教友,还有很多的教外人。庄严隆重的礼仪和节日氛围,以及教友们的爱心奉献,给方圆几十里的人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因此,每逢大节日,领洗的人很多。二十多年过去,村子由原来的几户教友逐渐发展成为拥有1700多口教友的宗教大村,同时周围的不少村庄也建起了堂点。到1927年教区成立时,我们堂区竟成了教区的四大总堂之一,下边还设有本笃分会、若瑟分院、教会男女学校、眼科诊所等。那时的天主教会在当地的影响力非常大,直到现在,人们一谈起老张神父、李德功大会长,无不交口称赞。
然而,这种优秀的传统在近些年,却渐渐地销声匿迹了。节日照常庆贺,气氛不减当年。可弥撒结束后,人们涌出教堂,只顾着个人往家里走的时候,那些路远又没有亲朋好友的外地客人,却孤零零地站在堂院里,无人理睬。这时候的堂区由于房屋紧张,已没有了客房,所以这些人的食宿成了问题。
去年圣母升天节晚上,教友们念完晚课,都围在临时搭建的舞台周围,观看精彩的文艺表演。由于演出时间较长,有邻村刚领洗不久的一对中年夫妇,想找个教友家休息一会儿,可是又不敢说,因为他们谁也不认识,教友们也无人理会他们。等到节目结束,已经是晚上11点多。回到家里,媳妇告诉我,她把这两个新教友领到了我们家休息,并嘱咐他们,以后来村里或堂里,没处落脚就来找她,在我们家吃住随便。她的热情招待,使这对夫妇很受感动。
在这里,我无意炫耀自己的人做得如何好,而是看出了一个令人悲哀的问题:偌大一个堂口,上千的教友,对教友夫妇的需要都没有看到吗?假如有更多的外地教友或慕道者来过节日呢?这里折射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透过事件,我们看到的是当今相当一部分教友的自私和冷漠。他们热心是因为怕自己下地狱,对于别人的需要很少想到,好像这与他们无关,很少想到节日的涵义和自己应有的精神;他们更忘记了耶稣审判人类的标准:“我饿了……我渴了……我坐监……凡你们对这些弟兄中最小的一个所做的,就是为我所做的。”(玛25:35-45)
我们该清楚,外地教友或教外朋友,他们是怀着对天主的爱,对教会的依恋来过庆节的。他们看到我们,就像看到了自己的亲人,就像回到了家。他们到了教堂,朝拜赞美天主,汲取恩宠,分享基督的生命。弥撒后,延续节日的气氛,在生活中进一步感受到天主的临在。要知道,这对于丰富他们的灵性生命,坚固他们的信仰有多么重要。然而,他们看到的却是另外的景象。想想看,我们与当年的法利塞人又有什么区别!
这几年我不时地听到这样的消息,不少慕道者在天主教领了洗,几年以后甚至几个月后便跑了,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在教会内感受到爱。天主把他的爱白白赐给了我们,我们却用自私、冷漠对待他的儿女,对待他,这样的节日庆贺,这样的热烈隆重失去了瞻礼本来的意义。
“这民族用唇舌尊敬我,他们的心却远离我”(谷7:6-7)“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玛7:21)
圣母在世界各地的显现中,屡次流着泪甚至流着血哀求我们不要心硬,要悔改补赎,每次面对祭坛上的耶稣和他身旁的圣母,我们该作何感想?天主先爱了我们,甚至舍弃了自己的性命,他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那些卑微弱小的弟兄姊妹身上,彰显他的爱。我们一定要在生活中用爱的行动为他解渴,为他托起那压在他身上的十字架,为他拔去他圣心上的利刺。
离开了爱的行动,就没有真正的信仰果实。
但愿我们在赞美天主的同时,把他赐予我们的恩宠,与周围的弟兄姊妹分享,无论教内教外,均应该多一份温暖,多一份关怀,多一份体贴,多一份真爱,把基督的福音,通过宣讲和爱的实践,传播出去。
庄严隆重的节日庆贺,伴随着温馨的爱的奉献,这才是过节日应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