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2010-01-29 09:42:00 作者:曾尼阁 来源:《信德报》2010年1月20日,3期(总第398期)
他是我一生见面最少而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他逝世虽已六年,但音容笑貌似在昨日;其谆谆教诲犹响耳边;他稍显伛偻的瘦高的身躯,总是挂着微笑的慈祥的面容,仿佛雕刻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他,就是我的大舅父——甘肃平凉教区的王有神父。
右一为王神父 摄于1997年2月
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
我上高中时,语文和理化成绩拔尖,趾高气扬,脑海中憧憬着不可一世的人生蓝图。一次,大舅父回家探亲时问我:“你将来准备干什么?”我不假思索就回答:“当工程师。”舅父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只有天主的事业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在长辈面前,我一时语塞。
谁知戏言成真,我大学毕业后果真当上了工程师,但天主给我预备的却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在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我看透了名利和世俗的虚假,退休后,当我按大舅的指引,选择为教会服务,走上福传的道路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大舅父话之甘饴:“只有天主的事业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
一天只吃两顿饭
我珍藏着一张大舅二舅和其他两位神父的合影,1997年春节,大舅父回家探亲留下了这珍贵的照片。那次,我听到消息匆匆赶回家和大舅父见了一面。他已是须发皆白,原本狭长的面颊因凹陷而更显瘦削。在和大舅父的谈话中,知道他一直在泾川县玉都镇任本堂。“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舅父说:“泾川到西峰市是广褒无垠的董志塬,通乡汽车少,全靠步行。”我忽然记起,大舅父不会骑自行车——年轻时没有自行车,等有了自行车早已过了学车的年龄。然而,70多岁的老人,整日靠两条腿奔波如何吃得消呢?不觉凄然泪下。说着话端上了晚饭,大舅父说:“甘肃生活贫困,农村一天只吃两顿饭,我已经习惯了,吃三顿消化不了,你们吃吧!”说着取出念珠进室内去祈祷,众皆默然。
面孔始终朝向圣体
2002年深秋大舅父患病在床,我去平凉市探望。病榻上舅父谆谆叮嘱:“退休后要为教会服务,为天主做工。天主的事是大事,家庭的事是小事。天主是至公至义的,你做天主的事业,你的一切天主自会给你安排妥当。”七天后舅父病情逐渐好转,我返回单位,谁料想这竟是我和大舅父的永诀。
宝鸡教友韩阿姨(平凉教区韩主教胞姐),当知道我是王神父的外甥后,深切地说:“我有医师证,在玉都镇为你舅办诊所好多年。你舅每天早晨3点多就起床进堂祈祷,7点出堂。他年龄大不能久跪,就在堂中边走边念玫瑰经,由堂后走到圣体栏杆前,然后再倒退到后面,面孔始终朝着圣体。”
十三万元
2003年1月26日是我毕生难忘的日子,接到表妹王修女的电话匆匆赶往平凉主教座堂时,大舅父已停放在鲜花簇拥的灵堂里,永久地闭上了慈祥的双眼。在盛大的追悼会上,韩主教的话使我震惊,继而眼泪扑簌:“王神父一生节俭,在修建主教座堂时,将他多年积蓄的13万元交给了马主教(韩主教的前任)。”
在我的印象里,大舅父节俭而又细致。他穿着十分朴素,没有嗜好,从不乱花一分钱。他一生84岁的光阴,除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外,可说是与物质享受无缘。至此我对大舅父节俭的意义和爱办诊所的谜顿悟了。这就是我的舅父——多么高大的形象啊!泪水模糊了双眼,敬慕、哀悼、思念、内疚之情久久地在心头萦绕,不能自已。记得当时曾作过一首诗,作为对大舅父的追思:
惊悉噩耗泪沾巾,离世归天也匆匆。
死后始觉长辈好,失去顿悟舅父恩。
往事如烟挥不去,历次教诲忆犹新。
从此事主更勉励,聊补内疚慰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