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峒唝的祷声


2009-04-13 10:01:10 作者:勒依 来源:信德报(总第370期)

    离开了生活过的峒唝(Dongh gogt布依文)已近30年了,可心里依然久久牵念着教友们抑扬顿挫的诵经声,虽然偶尔回去时也与教友们一起做上一两次早晚祷。但只是偶尔,那是因为去的时日不会太多,经声暂停之后,人还是要离开那个地方,这样一来理所当然地增加许多思乡的情结。
    峒唝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但却拥有她独特的历史掌故,只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因为在这个族群中没有文字记录她的历史事件,也因为那时在峒唝生活之时年纪尚小,在口传过程中自己并没有在乎“峒唝”这个名字的由来。又过了很长的时间,当我自以为可以作为半个知识人再次回到故园的时候,才从故乡长者们那悲壮、缠绵的歌中,看到了这个名字的本原。峒唝,是布依语的谐音,我愿意将我的故园的名字来源借助汉语的表述与大家分享,更能够使我感到故乡的丰富与厚重。
    20岁之前,我不知道,自己光着脚板手扶着犁跟在牛屁股后面整天踩踏的土地,曾有一支剽悍的族人,或是一支形神劳顿的壮汉,他们挥汗如雨般在这里开垦良田种植水稻安顿生息,而后他们的后裔又在这个被后人称为“黄果树瀑布的上方”皈依了上主,他们就是我的先民。当然,对起初先民的居住地——“峒唝”的认证,是由民俗学者的口中得已充分的证实。贵州省文艺家协会主席韦兴儒先生指出:“现黄果树瀑布上方王三寨奉教的布依族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峒唝(Dongh gogt布依文)”,就是布依族先民进入扁担山地区起初落脚安营扎寨的第一站,也是后来扁担山48寨第一个最早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的寨子”。当我才明白的时候,先民的身躯已化为土地,先民的灵魂已在天堂安息。
    “峒”(Dongh布依语),在布依族的语境中,有“田坝”的意思,“唝”(gogt布依语),则是“起初的、根源的”之意,连读起来当然就是指“最初的田坝”了。这就是现在坐落于贵州石头寨东对面的王三寨,在布依族语中称为“峒唝”的地方。在这里,王三是人名,峒唝是地名。是指当时先民“王氏三兄弟”的老三在此开垦了“峒唝”。因为王三要在“峒唝”酿好米酒等待即将过来参与扁担山开垦任务的族人,以至后来王三的后裔全族归向上主的时日,致使“王三寨”之名在贵州的教友中是妇孺皆知了。一直到现在,人们仍把“王三寨”称为扁担山的第一寨。
    多年后的一个傍晚,熟知此故乡掌故的贵州民族学院王芳恒博士驱车从关岭返回贵阳的时候,特意将车停靠在“峒唝”对面的“王三寨大桥”上,并在那里用手机给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我打来电话说,此时坐在大桥上听着“峒唝”高音喇叭播放的教会歌曲哩。博士感叹地说到,先人们多聪明啊,他们选到这么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作为生养安息,这真是最好的选择啊,日落的西处,正是滔滔白水河经由石头寨涌向黄果树犀牛潭的地方。接过博士的电话后,我的耳边仿佛听到轰隆隆的瀑布声和那久久回荡在峒唝上空的教友们的诵经声。而那个北京的天已黑了许久的傍晚,把我对故乡土地的感知和家乡的教友们再次融合起来。


如诗如画的扁担山村寨

    峒唝是有历史的,200多年前的清朝,耶稣基督的福音就在“峒唝”这个弹丸之地与这里的族人碰撞与交流,互为影响。当时这里有一位名叫王德安的人,任纳吉州(镇宁)的“吏目”,他的父辈以前就有人已接受基督信仰,受过正规的教育。尤其是他的第三个儿子王秀兰,是当时扁担山布依族48寨的第一个秀才,曾经为外国传教士方义和神父作过语音示范,使方神父完成编撰了《布依语与法语对译》一书,对布依族群影响至深。在民国时期,教友中又有两位书法奇才王佐才和王国才,因为都是私塾先生,对书法颇有造诣,在当地有一定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代,又有农民画家王立进和农民剪纸艺术家伍正龙两位教友,他们的作品三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并作为馆藏品。同时,峒 还有王天佑、王锦、王文质、伍文超、伍文胜、陈书贤等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把根扎在峒唝,为故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相应的贡献。这就是我的故园“峒唝”的历史,她的历史与她的地名交相辉映。
    我时常想人和树一样是有根的,我的根也在峒唝。上主在什么地方给人赋予生命,人的想法就在什么地方扎下了根,许多思想就会在那里萌芽,那是和家乡的草木山水,风土人情血脉相连的。对家乡的一切,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即使我现在长跪于远离家乡数千里之外的北方华丽的教堂,但每当瞻礼临近时,我依旧知道我家乡的教友们在哪一家念经;哪一天聚集在一起商讨盖一所经堂却又因为没有资金而犯愁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的事件。而我只能通过长跪于经堂的方式遥祝家乡父老乡亲祷语更诚,爱主更深。让勤劳的双手捧出金灿灿的稻谷奉献给主,愿他们和土地一起欢欣雀跃。这不是故做虔诚之状,谁若没有在偏僻的山寨与教友们,以家庭作为祈祷场所跪在泥土之上,没有经过长期无助与无奈的体会的人,真的不会有这种刻骨铭心的感受。
    都市中隆重的瞻礼过后,我会忽然想到家乡的某个神父,甚至根本就是一个不熟悉的一个神职身影,他此刻可能正在忙于赶往偏僻得连一个祈祷所都没有的布依族教友村寨。每到这样的时刻,在重复着十字圣号聊以自慰之后,肯定是独自咀嚼着乡土味,沉浸在有关家乡的思绪中。
    我的家乡当然不仅仅是我居住的那个峒唝——王三寨。从我居住过的峒唝向西北放眼望去,一槽通向扁担山的平川和有些弯曲的打帮河尽收眼底,那曾经是整个族群皈依上主的布依48寨。但如今,往日的景象就像老妇人的百褶裙黯淡了当初的颜色,失去了往昔的风采,面对这里,我多么盼望上主赐予春风,再次复苏曾经的岁月。
    我相信,圣神的爱,会再次由峒唝通往扁担山的土壤中滋生出永远可以归属主的东西。在外族人的眼里,这里可能是落后愚昧的,也可能是偏见的,但它却是在上主的眷顾下保持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自自然然地活出一个属于上主的族群。
    当我的灵魂疲惫不堪和我的身体跌跌撞撞的时候,上主会给我力量。天堂上的先民们会笑盈盈地伸出手来扶我上路,我更相信,我的先民们执着地恳求天主对扁担山那片“最初的土地”的祝福。

 

本文标题:峒唝的祷声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