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爱胜于死亡


2008-11-13 09:57:09 作者:西雍 来源:信德报(总第355期)

(一)

    比利时籍的厄玛奴耳修女( 1908-2008年)10月20日在法国逝世,享年99岁。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最后一颗光耀世界的圣者之星陨落天际。

    世纪交替时,最早给我们带来噩耗的是印度的德肋撒修女(1910-1997年),顿时,人们索然无味地咀嚼着没有云柱的日子;随后,是教宗若望保禄二世(1920-2005年),一刹那,整个世界绝无仅有地沉寂了下来,有人饮泣失声:“你去了,留下我们怎么办”;再后来,是被誉为“法国良心”的伯多禄神父( 1912-2007年),那几天,据媒体说巴黎人的心忽然被感动起来,总有一种马上就要去拥抱街头棚户的冲动;现在,被誉为“开罗拾荒者之友”的厄玛奴耳修女去世了,媒体,不再喧嚣了;人们,不再冲动了。
    也许是世人已经理性地习惯于世纪巨星陨落时的撞击感,也许是从加尔各答传来的哀乐开始,渐渐地提醒人们得开始着手准备新的生活。不是吗?死与生之间就是那么一口气,尽管人们正在着手准备于今年11月16日庆祝修女的百岁诞辰,然而,所有的人都不得不面对人一生中唯一一次数得上永恒的“别离”说“是”。

(二)

    然而,为那些将一生置于祈祷室、让个人的意愿埋没于听命服从的修道者而言,对生与死之间的首肯,并不一定开始于气若游丝那一会儿。宣发圣愿时,生与死之间的对恃即化约为“为天主之爱作见证”,接下来,是用一生来践行、成熟自己那追随上主的承诺。在与梅瑟相遇之初,天主说他就是“是”,就是“存有”;梅瑟的生命过程遂成为追随上主的意愿、重合“上主之实现”的一生。厄玛奴耳修女长达整整一个世纪的一生,同样像梅瑟一样,传奇地见证了“天主的人”展现人间的过程。

1、修女的教育生活。
    玛尔大·甘坎,1908年生于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比利时人。之后,随着那个时代的战乱与维生的艰难,与家人辗转于巴黎、伦敦及布鲁塞尔之间。6岁时,亲眼看着父亲被淹死。20岁时在母亲的极力反对中加入熙雍之母会,完成哲学和圣学的学业后,23岁发愿,取会名为“厄玛奴耳修女”。随后,1932-1960年,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熙雍之母中学”教授文学与哲学课程。

2、“开罗拾荒者之友”及其追随者。
    修女如果在退休后安心颐养天年,人间也就少了一段传奇的成圣之途了;与此同时,一群甘心一生服务于穷人的女性基督徒正在那个年代出生,与修女后来的相遇,激活了她们回应为“天主之爱作证”的激情。所以,1971年,厄玛奴耳修女退而未休地申请长上批准她至埃及首都开罗去服务尤为重要。那时,仅仅是为了实践她的信念:人的信仰、尊重他人及实践正义。在那里,她出没于贫民窟及置身于众多的拾垃圾者之中,致力于改善他们的健康处境及教育儿童。于是,修女开办了诊所、儿童学校及供孩子们活动的花园。并且她尤其关注女性教育,她有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教育一个男孩,他只是一个个体,然而,培育一个女孩,她却是一个群体。”这个工作,为她赢得了“开罗拾荒者之友”的美誉。1976年,一位来自东正教的女孩萨哈接受内心的召叫,参予到她的工作中;随后,追随者们接踵而至。目睹当地人民的需要,环顾身边的追随者,修女于1980年用自己的名字创办了新兴修团:厄玛奴耳修女联盟。联盟的宗旨是儿童的发展及扶助穷人。共同体的参与者越来越多,人们在修女的感召下以此来展现内心深处那无法言喻之爱。1985年,有一些法国女孩加入她们的行列,还有大量的义工、志愿者亦被吸引而至。多年来,修女的同伴们的身影活跃于非洲、亚洲及欧洲,目前已将会院开至埃及、布吉纳法索、黎巴嫩、苏丹、马达加斯加、菲律宾、印度及法国等八个国家。

3、爱胜于死亡。
    1993年,85岁高龄的厄玛奴耳修女离开了她创立的“厄玛奴耳修女联盟”,返回巴黎的熙雍之母会院。期间,同样不断地探访法国的穷人区域,为他们呐喊,著书立说,以自己的一生为“天主的爱”作证。2001年,在法国开办“厄玛奴耳修女联盟”分院,帮助失业者、无家可归者。
    献身于穷人的解放事业,使修女受到政治人物的极大关注,法国前任和现任总统都分别以国家的名义对修女表示感谢,2002及2008年前后两次被授予法兰西荣誉军团勋章;比利时当时的总理也于2005年特别授勋给这位献身于人道援助而令比国荣耀的公民。
    那些缔造历史的人物的最后一声叹息,往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至于新的时代是否会更好,永远无人能够预期。但留在人心中的思念,总会在长时间内激励着人们好好地珍惜生活,并活出施惠者的恩遇来。

(三)

    人们不再冲动了,也许还在于,当偶像破碎时,让人们倏然看见自己心中竟然也有与那些仁人、至人一般无二的仁义理智及对这个世界的关怀与担当时,人们开始理性地梳理白冷之星不再时,其时即是破晓的太阳就要升起的时候了;当云柱从以色列人眼前消失时,人们欣喜地发现,迦南许地这不就在脚下了吗?

    就在修女去世当天,巴黎总主教安德肋枢机撰文说:“直至最后一口气息,她依然不知疲倦地为她那坚韧不拔的无尽毅力及信德作证。……这让我记起她在一本书中说过的话:“至于我,我对那些让我学习到‘爱胜于死亡’的人保持着一个普遍的感激,在天主内,我拥有永生的种子。”枢机最后说:“让我们追随她的芳踪,生活在希望里。不要停止为穷人们所做的一切,及为了世人而行的天主之爱的见证。”
    二十世纪,一个许多人无助地死去的世纪,一个许多事无尽地更新的百年。看着这些圣者们的生卒年,即让我们回望百年间的日日夜夜。炮声、喊声、饥肠声,历历在目;地面、天际、光纤束,时时不再。有些人,生来即是为担当历史的重负而来的,然而,要在如此无情的时光交错中陶成那温暖人心、予人希望之星,殊非易事。
    我们这样言说,实则可能冒犯圣者了。上述四位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圣教赤子,每一个人的脸上无不饱经生命法则的规整而皴皮皱容。一定不只是德肋撒修女一人的内心在不断捣鼓,扣问存在,但他们居然依旧宁静地顺服的这股力量,即已经适时地化约了人世间的苍海桑田,还他们自己一片清明。

    就需要、机理而言,人人平等,所以,躺在梵蒂冈的病榻上数月之久的“爸爸”卡洛尔(教宗原名),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卸去我们心中那一切伟大、圣洁的桂冠,他也从容地让我们之间无距离地静视对观。不过,他的最后一句话,大概真正地表达了我们之间可能尚存的差距,他用最后的力气说:“不要为我哭泣……让我回到天主那里去吧…… ”
    厄玛奴耳修女去世前两个月刚出版了她的第八本著作,光书名就颇耐人寻味:《我一百岁了,我想向你们说话》。一个意识到自己即将回到天主那里去的人的话会是什么呢?回顾自己被爱光照的一生,修女只有一个主题:亲爱的人们呀,生活在希望中吧,因为“天主的爱”一直伴随着我们。
    每个时代都在塑造他自己的仁人君子,二十世纪的记忆还依然活跃,我们还记得一些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物的名字,他们感动着他们自己的世纪及今天的我们:史怀哲( 1875-1965)、马丁·路德·金(1929-1968)、罗梅洛1917-1980)等等。现在,“开罗拾荒者之友”修女亦加入他们的行列了。
    人们不再冲动了也好,这个世界不能光靠感动支撑着;“爱比死亡强”,每个人心中的良善,都能被天主激活成他自己那生生不已的力量,用以面对他们自己的世纪和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
    白冷之星隐去时,脚下的土地也即不再模糊了。

 

本文标题:爱胜于死亡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