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门天主堂的奥运情缘
2008-08-25 16:37:13 作者:记者 张世辉 实习生 刘娟 来源:中国民族报 宗教周刊 第0145期
8月3日,维尔布鲁根(中)在南堂参加英文弥撒。张世辉 摄
在北京宣武门内,有座古老的教堂——宣武门天主堂,俗称南堂。它是北京第一座天主教堂,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宗教场所,也是现在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府所在地。它不仅在北京享有盛誉,在中国闻名,也是国外很多虔诚的天主教徒来北京后礼拜的首选场所。而当奥运一步一步向北京走近的时候,这里又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奥运故事。
奥运精神的延伸地
8月3日,天主教主日。当记者来到教堂时,离上午10点半的英文弥撒还有两个小时。然而,已经有很多不同肤色的外宾走进了教堂大院。当时,8点半的主日第二台中文弥撒正在进行中。这些外宾们,丝毫没有陌生的感觉:有的在院子里散步;有的直接走进了教堂,站在教堂的最后边,静静地听闻神父讲道;有的则在院子里与熟人闲聊着。
“他们能听懂中文弥撒吗?”记者问一位名叫岳丹的南堂奥运志愿服务者。岳丹笑着说,“不知道,但每次他们来早了,就会默默地站在最后听着,也跟着一起祈祷。”“怎么没看见有服务人员接待他们?”记者问。岳丹:“用不着,他们来的次数太多了,已经与我们很熟,对南堂的设施、弥撒时间和神父都非常熟悉,用不着介绍。”正在这时,又有几位外宾来了,他们轻轻地步入教堂,在与服务人员点头招呼后,自觉地站在了最后。
当中文弥撒结束、教徒们纷纷退出教堂的时候,更多的人来到了南堂。他们默默地等待参加中文弥撒的教徒完全退出后,才依次步入教堂的大门。这些人不分肤色、不分国籍,在等待弥撒的间隙,轻声交谈着,有的用英语,有的用汉语。语言,在这里已经不再是障碍,肤色和国籍也不再是鸿沟。
宣武门天主堂本堂神父韩文生告诉记者,每到主日,南堂就会开设英文弥撒,为国际友人、也为很多懂外语的中国教徒做弥撒。奥运会期间,到南堂来的外宾更多了。奥运精神倡导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信仰的人,能够在同一种精神下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奥运前的南堂,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神。
奥运官员的南堂情节
萨马兰奇先生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早在1990年,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他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亚运会开幕式期间,想请中国的神父给他的家人做一台弥撒。傅铁山主教得知后,立即派了一位老神父到萨马兰奇的驻地为他们做弥撒。
2001年2月,时任第29届北京奥运会评估和协调委员会主席的海因•维尔布鲁根先生来到了南堂,傅主教亲切接见了他,当时,“维尔布鲁根还在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条幅上签了名”。从此,维尔布鲁根一到北京,就会在主日前来南堂参加弥撒。“今天,我又看见他了。”韩神父告诉记者。在英文弥撒的现场,记者见到了维尔布鲁根先生,当神父在祭台上讲道时,他的神情专注而虔诚。
据韩神父介绍,南堂不时能见到奥运官员的身影,如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他们与各国信徒一道,在南堂祈祷,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而祝福。
为奥运备战十多年
“可以说北京奥运会申办、准备了多少年,我们就准备了多少年。”韩神父说。据他介绍,从北京开始申办2000年奥运会起,南堂就积极参与其中。
韩神父介绍,1993年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傅主教就在南堂专门主持了申奥大弥撒,号召全国天主教界支持北京申奥。
十多年间,南堂对奥运的准备从没有停止过。南堂不断改善设施,为奥运做百日大祈祷,开设英文弥撒……这些都是在为奥运会做准备。韩神父告诉记者,“在每台弥撒中,我们都要为奥运祈祷,为奥运祝福”。
除了软硬件准备外,平安奥运是南堂尤为重视的工作。从7月20日起,南堂的安保志愿者就开始24小时值班。“为了确保奥运安全,教堂在7月进行了救火演练。为了实地检验效果,我们选在周六晚弥撒后进行。当时教堂里有六七百位教友,与平常差不多,正好可以看到实际效果。教堂虽然有8个安全出口,可是有两个正对幼儿园,演练期间不能起到作用。在我们只利用了6个安全出口的情况下,不到两分钟,所有的人全都疏散出去了。在演练时,报火警、向宣武区政府汇报情况等等,所有程序我们一点不落地全完成了。奥运期间,我想我们同样能保证这样的速度。”韩神父对南堂的安保工作非常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