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探访宗教之旅——宣武门天主堂历400余年沧桑展新颜


2012-08-01 13:39:1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题记: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的前三门大街一直西行1公里多,马路北侧,一座古老的天主教堂安静地耸立在繁华的宣武门十字路口,这里就是前门西大街141号、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堂——宣武门天主堂(简称“南堂”),已经在这里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洗礼。

多历毁损重建 南堂标志天主教在中国获官方认可
    作为北京城内建造的第一座教堂,南堂历史之悠久,所历辉煌与挫折之多,与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无不息息相关。“南堂有承载、有挑战、有辉煌。”南堂本堂神父刘永斌这样评价说。
    穿行在南堂,古老而精美的建筑、院里用玻璃罩起的石碑,向人们默默昭示着教堂古老的历史。不过,这已然非常古朴的建筑,并不是南堂的原身。创始于明代的南堂,历经多次毁损和重建,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教堂主体建筑及附属房屋,是1904年重新修造的。
    说起南堂,利玛窦神父、汤若望神父、南怀仁神父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较大影响的西方传教士,均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刘永斌神父向记者讲述了南堂久远的历史。
    南堂始建于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为神宗皇帝批给来华耶稣会士的住地。当时,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来京后在此地居住,经皇帝批准,利玛窦以黄金五百两买下其住地旁的“首善书院”,将其作为私人祈祷所,规模很小。随着信教人数的不断增加,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利玛窦神父将其改建成了一座小教堂,这便是最初建立的南堂。“南堂在京城获准修建,代表了当时中国皇帝对天主教的正式认可,其意义非同一般。”刘永斌神父说。
    1650年(清顺治七年),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将其建成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圣堂长八丈,宽四丈四尺,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同时还在西侧建起了神父住宅、天文台、藏书楼和仪器馆,4米高的铁十字架矗立在教堂的顶端。因汤若望的博学和友善,顺治帝在1656-1657两年之间,曾24次到南堂微服私访,还亲切地尊称59岁的汤若望神父为“玛法”(满语“父亲”的意思)。
     1666年,汤若望神父去世,继之而来的是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康熙帝两次亲临南堂看望南怀仁神父。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成立北京教区。
    此后在清代,南堂又历经了地震、火灾,并反复重新修建。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南堂被义和团彻底焚毁,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用庚子赔款再次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了多次修缮。
    1978年,南堂成为“文革”结束后全国第一座开放的教堂,后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0月,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北京市政府拨款130万元,将南堂修葺一新。“虽然历经损毁重建,南堂的规模倒是越建越大。如今的南堂,堂内可以容纳1000多人同时参与弥撒,形制完整,庄严肃穆,规模不俗。”刘永斌神父说。

今日南堂敞开大门 对所有公众开放
    我前去采访的时候,南堂门前又在进行一次修缮,从西边的一条小路拐进去,便到了南堂。进大门时,门卫不会干涉,径直往里走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南堂打开堂门始于2004年,此后,不论是否天主教徒,都可以入内参观。
    南堂共有三进院落,大门为中式建筑,占据了教堂的第一进院落,其后的东跨院为教堂的主体建筑,西跨院为起居住房。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南堂创始人——利玛窦神父的全身铜像。左侧为天爱诊所,右侧有一处假山、水池,叫做圣母山,假山里立着一座纯白的圣母玛利亚雕像。圣母玛利亚雕像下石头上刻有“万福”字样,体现了中式特点,可谓中西合璧。
    绕过圣母山,拐到东跨院,便是砖结构、具典型巴洛克风格的教堂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高大的十字架镶嵌在教堂顶端。教堂是纯西式建筑,室内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数十盏西式玻璃吊灯,把高高的、狭长的教堂装饰得神圣高雅。
    通向祭台的路上,是一排排的跪凳,教徒们便坐在椅上或跪在凳上祈祷。有一次去,我正赶上5月27日(周日)圣神降临节(天主教的一个重要节日)的主日弥撒,可容纳千人的教堂里,跪凳上坐满了从北京各个城区赶来的教徒,人们专心地听北京教区的李山主教讲道,安静而虔诚地祈祷。
    记者还看到,教堂两侧的墙上,悬挂着宗教主题的画——耶稣基督走过的十四处苦路像,整体气氛庄严肃穆。教堂的最北边是祭坛,祭坛中央供奉着圣母玛利亚的画像,画像下是十字架上的受难耶稣。祭坛前摆放着鲜花。祭坛西侧供奉的是耶稣圣心像,东侧供奉的是若瑟圣像。星星点点的蜡烛在圣像前点燃,散发出阵阵清香。
    “在中国,南堂具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承载和使命。”刘永斌神父说,几十年来,南堂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多次主教和神父的祝圣典礼,特别是1979年12月21日,傅铁山神父在这里被祝圣为主教;2000年1月6日,詹思禄、方建平等5位神父在这里被集体祝圣为主教;2007年9月21日,李山神父在这里被祝圣为主教。

服务教友逾5000人 开设多语种弥撒方便教友
    5月27日上午,来自奥地利的罗先生和全家一起来到南堂望弥撒。不过这天有些特别,这天不仅是圣神降灵节,也是他的孩子参加confirmation(坚振礼)的日子。南堂一位神父用英文做弥撒时,同时为几个孩子举行了坚振礼的仪式,随即,家人向身着正装、初具成年人风范的孩子们献花致贺。
    “出生在天主教家庭的孩子受洗是父母安排的,但等他长大后要去confirm(坚定自己的信仰),这便是隆重的坚振礼。”来中国超过20年、能说流畅的普通话的罗先生说,“我的孩子能在南堂参加坚振礼,我非常高兴。特别是这几年有了专门的英文弥撒,更令我们感到便利。”
    刘永斌神父告诉记者,目前,南堂堂区有教友5000余人。平日三台弥撒,主日六台弥撒,主日上午10时30分和下午3时是为北京的外交使馆人员、外国商人、在京留学生和来京旅游者专门开设的英文弥撒,中午12时30分还开设了意大利语弥撒。近年来还开设了法语弥撒。
    “做外文弥撒的神父,有一些是精通外语的中国神父,也有一些是经过正规手续批准的外国神父。多语种弥撒的开设,是为了适应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需求。南堂也在不断顺应时代和教友的要求,争取更好地服务教友。”刘永斌神父说。
    事实上,前后去了4次南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神父们都非常忙。长期在这里工作的英修女告诉记者,荣主益人、服务人群,既是天主教的宗旨,也是天主教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平时,神父们除了清早即起做弥撒外,还要进行大量服务教友的工作。“比如帮助教友家庭洗礼、追思等。”
    天主教北京教区教务委员会秘书长赵庆龙神父告诉记者,平时,南堂坚持扶贫济困,救灾助学,积极开展社会慈善事业。市区各堂区组建了爱心服务小组,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帮助社区五保户和困难教友解决生活困难。南堂堂区还为中外信徒举办各种宗教圣事及活动,如洗礼、婚配、追思等,组织慕道班、圣经分享班、爱心小组、临终牧灵关怀等团体。
    “和南堂一样,天主教北京教区的23个教堂和22个弥撒点,以及63名神父一起,正在努力为8万余名北京籍或外地乃至外国教友提供各种牧灵福传等服务。在北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里,每年有约2000人接受洗礼成为天主教徒,人们对教会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在政府的支持下,北京教区从神职人员培养到堂区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在有序规划,不断提升,预计未来10至15年左右,北京教区将新培养出约50名神父以及约80名能从事慕道福传工作的高级平信徒。”赵庆龙神父说。
    “现在是天主教在中国发展最好的时期,人们可以充分享受到宗教信仰的自由,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和睦相处,共行善举,这一点,朋友们若是有空,到南堂来看看就知道了。”刘永斌神父说。

本文标题:探访宗教之旅——宣武门天主堂历400余年沧桑展新颜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