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实现《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所签获在华政治及经济利益,法国政府积极响应美国公使蒲安臣提倡之对华“合作”政策;同时由于中国全面“开埠”,在对华关系交往中,法国政府有望降低其对在华传教团体的依赖
鸦片战争之后,天主教、基督教到中国来是,伴随着大炮和军舰的。当然,我们现在不展开说这个内容了。
鸦片战争前的一个半世纪,从耶稣会早期主张将零散的本土神职送往法国留学,逐步发展为由遣使会所主导的北京修院与澳门修院的相继建立,皆为本土教会培养亟需人才的有效手段。
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清政府对西方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具有严格的限制,只允许他们在五个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其中厦门、福州都是福建的)中的一定范围内存在,其活动基本上被限制在外国侨民居住的范围之内
引言从唐朝的景教(天主教的聂斯多略派),到元代的也里可温教;从明末清初,到礼仪之争;从鸦片战争,到民国;从共和国建立,直到现在: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起起伏伏,几次中断与受挫,究其原因与背景相当复杂,但是也不缺成功的案例
鸦片战争以后,用外文字母拼汉字的圣经、字典在我国越来越多。 我国第一个为汉字注音的是章太炎。
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开始,这也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56年(清咸丰六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达到使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由意大利籍耶稣会士郎世宁设计,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这组铜像被洗劫一空,从此,流失海外。
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重新开放。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南堂又一次被烧毁。南堂现存建筑为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修建。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开埠,大批外国传教士涌入天津城乡。天津因此拥有悠久的教堂文化,有统计指近代天津曾修建过百余座教堂。这些遍布城乡各地的教堂,成为天津乃至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