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日课颂祷和午餐前念玫瑰经让修士们能够圣化一天的生活,而且也象征着与普世教会同心合意地祈祷,借此也把修士们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兄弟的爱及在天主内爱的共融。
在狱期间他时时记着天主,并牢牢地记着每年春风月圆后的第一个主日便是复活瞻礼。
在佘山附近地区的张朴桥教友也纷纷来到这所小堂里来参与弥撒;继而在山顶造六角亭一座,供圣母像并建有祭台,所供圣母像为中国修士刘必振(字德斋)摹仿巴黎“胜利母后像”绘制的,改称“进教之佑圣母”奉为佘山主保,以每年5月24日为佘山进教之佑瞻礼日。
不过,具有这样经验的人都知道他仍应参加教会内的礼仪,参加主日弥撒,除了这些外,他们还需要团体中间的支持,就是祈祷会在祈祷中多次支持他,使他长久地体会天主圣神的洗礼的经验。(连载三)
他在本堂区,规定每年农历年末的最后一个主日,为本堂区的感恩节,做大礼弥撒,感谢天主一年来的照顾和赐予的恩惠,提醒教友要时刻不忘感谢天主。传教节组织演讲每年的传教节,除做弥撒外还组织其他活动。
有关中国和中国历史主题的著作尤为引人注目,有131种,如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卫匡国神父的《中国新舆图》,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的《中国新事萃编》,DUNNY-SZPOT的《中国传教史》,张诚和徐日升神父关于尼布楚条约的汇报和日记
每年的九月十四日为七号瞻礼日。1935年比利时老荷神父赴七号接了甘神父的位。以后有杨神父做七号本堂。1943年于道明(中国人)任本堂,1947年宋连德(中国人)神父任本堂。
这次葬礼,共历三日:第一日,有140位教友手执白烛,从上海城内圣堂出发到南门外的桑园,最前有执十字架者引导,继之以耶稣苦难旗,有四位青年手执香炉,一路燃香前行。
每当这个时候,他们就不由得想起40年前的往事:那天是主日,高神父刚刚做完弥撒,教堂外面响起了枪声,他知道日本鬼子又进村了。正在此时,教堂门口突然闪进了一个受伤汉子的身影,这个汉子直奔神父那里求援。
礼仪之争后,教廷虽对祭祖做出了更为本地化的牧灵指引,但就祭祖与尽孝之间关系的解释仍嫌不够清晰,乃至今天,每年追思已亡日及炼灵月,神父们的讲道大多还是停留在末世论层面,较少将教会的追思传统与中国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加以联系作出神学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