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到一篇文章,题为《贫贱夫妻》。我已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会加深心灵的感受。文章说:科室收进一位女病人,四十来岁,农村人,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医生在全力抢救的同
教友们或念经祈祷、或拜苦路、或读圣经圣咏、或洒圣水,不时提醒病人发痛悔,悔恨自己一生的罪过;发善情赞美感谢天主,喜喜欢欢投奔于天主台前。儿女们在颂经的间隙还轮流爬在母亲耳边,提醒母亲。
慈善的撒玛黎雅人,这是每个基督徒都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面对需要伸手援救的人,司祭和肋未人却那么冷漠无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撒玛黎雅人不仅停下脚步为其包扎伤口,而且还细心照顾了这陷于危难的人。
圣经记载的那位胎生瞎子,因无条件地顺从和依赖耶稣而得以复明,其崇高的信德之光魅力四射,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景仰。
穷山恶水出刁民”、“无恒产者无恒心”,将穷人=好人,富人=坏人,这种思维是粗暴武断的,耶稣所暗示的穷人是虽然没有大量资产,但是却是有道德、遵守社会规则、为他人努力提供服务的“良民”,是《穷人》中的西蒙和安娜,是《圣经
我重新翻看《圣经》来寻找天主的话语:“你们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苦足够一天受的了。”
纸张从中国传入西方前,西方的作者和抄书匠只能将自己或前人的思想记录在羊皮纸或莎草纸上。如今,圣加仑修道院拥有17万册藏书和2100本中世纪手抄书,是研究西方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不幸的是它在那所乡村圣堂歌咏团的抄写本中,埋没了十多年。后来,被一位喜爱音乐的人发现,就把这首圣诞歌,带到城里的音乐会上演唱,结果这首歌非常受人欢迎。于是,渐渐地流传到奥地利各地,再传到了德国。
他在极左岁月为传主的福音,自抄自印牧灵要理小册子,老年人骑着自行车走在乡间小路、城市街巷、走家串户寻找主的羊。有时夜宿他人之家,饥一顿饱一顿、热冷署寒、风雨,还受着随时被抓坐监的逆境压力为主福传宣道。
这是一座全新的修院,高低不平,却错落有致,是金主教通过国外筹款而建成。处身于这么优美的环境,且硬件如此完备,幸福感自然很高。金主教的眼光远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