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人、家庭、团体和整个社会迷茫时,回到自己的召叫和使命,回到自己的初衷,我们才会找到生命的根源和生活的力量,进而激活生命的活力,彰显出爱的动力。保禄宗徒用精炼的言辞为我们描述了爱的真谛。
这希望之歌的歌声贯穿你们所在的医疗服务机构里的病房及病床,并在爱中激发和鼓励“社会整体的参与合作”(《望德不叫人蒙羞》,11),在和谐中将之化为行动,即便有时候困难种种。
教宗方济各提醒神父,修女和教友不要藏在自己的安乐窝,不要呆在自己的“舒服区”,而要牢记自己蒙召传福音的使命,走进社会和人群,将主耶稣和他的福音带给所有人群,“去,把每个人都请来赴宴吧”(玛22:9)。
教会发展及神学本地化进程”这一主题,分别从福传牧灵、文化共融、信仰实践三个层面展开研讨,大家共同回顾了两岸天主教的历史渊源,分享两地教会的互动往来以及在推进天主教本地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了如何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在人类和社会促进方面,基督徒讯息的力量在东帝汶的历史中尤为明显。在那里,教会与整个民众共同分享独立进程,始终引导他们走向和平与和解。
教会就要有自己的特独的风格,不能跟着社会的某些东西而逐渐迷失自己。有了自己的立场才能做一些开放式的调整。因此,我认为,礼仪不能跟风。我们应在梵二会议礼仪宪章的精神下不断发现我们礼仪的美。
同样的,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结出应该有的“生命果实”,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会被“砍掉”而消失。个人应该结出信仰的果实。
社会需要公益精神,需要每个人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但这种责任若要具有持久的力量,必须扎根于内心的认同。就像一个国家的税收,若公民理解其用于公共福祉,便会主动履行;若只视为被迫的“剥夺”,便会滋生逃避。
当我们观察当今世界——战争、恐怖主义、社会不公、环境危机——我们意识到和平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科技与发展带来了物质进步,却未自动带来心灵的和解。在这种境况下,玛利亚的转求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当我们默观耶稣圣心——那颗被长矛刺透的心——我们将会发现,它不仅是敬礼的象征,更是对抗现代社会非人化困境的答案。耶稣圣心的爱超越了传统敬礼的框架,成为灵性与实践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