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耶稣受苦吧……”有了那次圣母抚慰的经历后,母亲对生活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从此不再消极地忍受,而是有了以受气为荣,孝敬为先,爱仇为乐的心态,对奶奶更加的孝顺,生活中更加的勤快,慢慢地用爱心感化奶奶。
这个教会告诉我们,我们在天主面前都是罪人;对待罪人,天主的态度与世俗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天主不愿意丢弃任何一个罪人。耶稣说得明明白白: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
我感觉他让我敬重的原因不仅是他讲课时幽默而精彩的课堂知识分析,更是他对自己信仰的坚定执着的态度。记得一次上完课后,他说:“这个周末谁去教堂,课后和我说一下,我们结伴同去。”
神父建议一种精确的态度:倘若伪善是在没有行善时自我表现,那么对抗这趋向的一个有效补救办法,就是也要把所行的善隐藏起来。
教宗逐一省思,指出接纳的态度有助于办告解者亲近圣事、向天主圣宠敞开心扉。教宗对在场众人说:「接纳是牧灵的爱德举措。你们在铎职培育之路上养成这种态度,而且它对办告解者和听告解司铎都助益良多。
接着,准枢机俞兴植谈到作为圣座圣职部的首长,如何对抗那在教会内常见的以圣职人员为尊的态度:“司铎负责团体,为团体并与团体共同举行弥撒圣祭;司铎是团体的父亲和向导。
在天主教会方面,梵二大公会议《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成为起点,而且“这样的方针也是历史上所有基督信仰教会的共识”。我们以这种承认的态度,表明“相信教会之外的人也能得救”。
对话是“为了和睦共处,为了以兄弟相待”的必要态度。“持之以恒的勇敢对话不像矛盾和冲突那样制造新闻,却有助于世人谨慎地活得更好。
教宗建议在场的人省思梅瑟的两种态度:即是顺从与代祷。那时,梅瑟发现了自己的身份并被人民的苦难所震撼,决意“独自伸张正义”,杀死一个埃及人。但随后他经历了失败和“一种内心的荒漠”。
此一内在的态度可引领他们结圣神的果实,(参阅迦5:22)并以新的心情,对于那些有需要的人给以物质上的帮助。与天主、与近人和好的心,是一颗慷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