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2:41~52)基督信徒大都熟识这段福音,根据一般的解释,认为耶稣在此揭示了自己的天主性,他是天父的儿子,留在天父家里,理所当然。
教宗解释说,耶稣在约旦河受洗是他在十字架上受血的洗礼的预兆,是救主实现救赎人类全部圣事性活动的征兆。教宗于是谈了基督的洗礼与我们的洗礼间的密切关系。
目前有关方面正在拟定一个协议,一个基本的协议,来引导教会和国家、教会和政治社团来实践梵二大公会议所说的:“健康的合作”,来为每一个人谋幸福,也为解决巴西现存的各种问题。
[64]参看圣礼部,《大公之中训令》(InterOecumenici),1964/9/26,n.54,AAS,56(1964),p.890。
在飞行途中,教宗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谈及朝鲜核危机、意大利博士生雷杰尼(GiulioRegeni)遇害事件、移民问题、委内瑞拉暴动、联合国的角色,以及大公运动。
然后教宗解释说,大公主义“不是比赛和讨论的终点,而是在行走中去实践,一起行走,共同祈祷”。“我们在历史上有流血的大公主义。当基督徒被杀时,他们被问及的并非:你是天主教徒?你是东正教徒?你是信义会信徒?
面对世俗化的问题,我们必须记得大公主义不是要让我们所拥有的那些让我们之所以成为基督徒的礼物和任务轻而易举地放弃。教宗说。
他们分别致力于今日教会的两个关键点:耶稣会神父致力于大公运动,特别针对东正教;布拉格教授致力于宗教哲学,特别针对中世纪的犹太教和伊斯兰教。
刚当选才6个月的蒙蒂尼教宗对正在举行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有深刻认识,决定完成这项朝圣之旅。
神父当天默想梵二《大公主义法令》,强调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应在合一的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