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祂爱了我们,且打发自己的儿子,为我们做赎罪祭”(若一4:10)。在天主眼中,我们都是“优”,祂把我们由“土”变成祂的肖像“人”——由土到人。
司铎就在这马槽上举行了感恩圣祭,显示出降生成人的天主子与圣体圣事间的联系。在reccio,没有圣像;但耶稣诞生的场景就在现场的众人前,活生生重现出来。
摄于大堂后面(上图为横拍;下午为立拍)摄于大堂门口的领洗池边摄于祭台下圣体(柜)间及共祭神长中式座椅自祭台望向堂门(上图门关;下午门开)一侧地下小堂(上下图)
这个要弄破脸的,弄得见不得人怎么站在祭台上?你现在就不要管钱的事,你们教区既然把你送来了,我就要把你照顾好。”这个口头禅是他在初学中文时学会的,难堪时可以缓解气氛。
在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梵二文献里最能突出梵二与时俱进之开放精神的,是《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而当时还是克拉科夫总主教的沃依蒂瓦,就为该文献的起草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以下的分享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天主教会中有关炼狱的信念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圣经中真的没有直接提到「炼狱」或「最后的炼净」这些名词,但也不是没有这方面的启示和概念,首先,在旧约玛加伯下书中就曾提及玛加伯为亡者献赎罪祭(
想起你那么盲目地向两边寻找的嘴,我就忍俊不住,哦,找到了,噙住了,她的胸膛迎上去,奉出第一份献祭,这洁白的,甘甜的,无玷的,我主,你是否满足呢?
在圣诞子夜弥撒中,圣祭礼仪以这样一首歌开始:今天真正的和平从天降临我们身上。
他完成了受洗时开始的新生命;决定性地「相似」那藉圣神的傅油而获赐的「圣子的肖象」;并能分享那曾在感恩祭中预尝过的天国筵席,纵使他还需最终的净化,才能穿上结婚礼服(参阅教理1682)。
身为教父学教授,她引用教父奥力振的名言提醒教友们,语意深长:“你们惯常参与圣祭,懂得小心地接领圣体,把祝圣了的面饼视如宝物,唯恐一小碎片不慎跌到地上或失掉……但为什么你们对圣言却粗心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