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人来说,陀斯妥耶夫斯基著名小说中伊凡·卡拉玛佐夫的抗议仍然是他们信仰一个爱的天主的最大的障碍。在一个儿童惨遭折磨的世界里,我们还能信仰天主吗?如果天主是仁慈的,他为什么容许无辜者遭受痛苦?
墓室前有两块石碑,碑题“天学耶稣会泰西受铎德品级诸公之墓”,碑上刻着六位墓主的姓名、国籍、生卒年、来华年份,卫匡国位列其中:“卫济泰先生,讳匡国,圣名玛尔听(得玛尔定斯),意大理亚国人,于崇祯癸未年入中国
圣奥斯定有个美好的说法肯定这一点:“当我完全与天主结合在一起时,任何地方为我都将不再有痛苦和焦虑。我的生命将是真正的生命,充满着祢”。然而,这是哪种幸福呢?
请看那些以喜悦回应天主召唤的年轻圣人及真福:圣罗莎•利马、圣道明•沙维豪、圣德肋撒•里修(小德兰)、痛苦圣母加俾额尔、即将封圣的真福卡洛•阿库蒂斯和真福傅乔治等等,他们每一个人都将活出自己的召叫视为人生的道路
但天主仍让梅瑟登上丕斯加山远眺应许之地,显出祂的慈爱与体贴。问7:若苏厄在本章中扮演什么角色?答:梅瑟领命,要训示、坚固并鼓励若苏厄(申3:28),因为他将承担带领以色列人进入福地的使命。
艺术评论家莱纳·泽尔布斯特曾赞叹道:“在整个艺术史上可能找不到任何类似的教堂建筑。”
圣奥斯定曾说:“天主迟延我们的祈祷,并非因为祂不愿给予,而是为了锻炼我们的渴望,使我们更有能力领受。”
所虔求者乃中华得享受永久而有益之和平,至此和平得现于国内外,而以仁爱公理为其基础,为达此目的,教宗所切望者,乃中华国民应有之希望及权利皆得完全认可(即列强认可)。
在圣经厄斯德拉(下)中,对此有感人的描述。人民聚集于耶路撒冷,在水门的广场前,静听法律书。他们曾在流徙时被驱散,如今他们「成为一体」,群聚在法律书前(厄下八,1)。
城内的岳父家,赶紧乘船到洞庭山,去接女儿进城为她的亡夫办理丧葬;不料返程途中大风阻隔,只好半途靠岸,风雨如磐竟使之滞留达七日之久。之后风停雨歇浪涛平息,才起锚摇桨回到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