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活基督的喜乐中,我为你们和你们的家人祈求我们的天父爱的怜悯。愿天主降福你们大家!
教会就该是这样的生活方式:温柔地为耶稣的爱作见证,以生命先于言语,喜乐地享受它真正的富足,去服侍天主和弟兄姐妹们。这个年轻的教会就是这样诞生的:在仁爱精神中,这仁爱乃是信仰的最好见证。
据他们估算,这些天他们一行分成两组,为三个村子六百多个家庭和两个厂子维修电器数千件,通过他们的努力,预估可为受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超千万元,每家平均挽回损失一两万元。
甲:天这样高,能听得见吗? 乙:当然听的见,这就如我们祈祷一样,无论在何处主耶稣都听得见。 甲:我问问你,祈祷好坏耶稣都听吗? 乙:当然都听,不过有一些只做参考。 甲:啊,祈祷也有参考的!
去年一个寒冷的冬日,主日天,室外滴水成冰,党家庄弥撒点的教友给宋神父打电话,说经常来的神父因为临时有事,不能来了,看能不能派个神父来,宋神父知道党家庄及附近的新华小区都是老年教友,去堂里不方便,理应去照顾他们
我们只不过是仆役,为使你们获得信仰,每人照天主所指派的工作,我栽种,阿颇罗浇灌,然而使之生长的却是天…我们只是天主的助手而已,你们则是天主的庄田,是天主的建筑物。
(约1章6—12)这里所描写的,天主和众神集会与撒殚对话的情形,是作者用的“拟人法”,把自己的理想具体化了。文字的主旨是说明天主准许撒殚考验约伯的忠诚。
这故事的主角好像是小儿子,毕竟他确实「得罪了天,也得罪了父亲。」但故事的高潮不是小儿子的回头,而是后面父亲与大儿子的对话。
基督信仰里的历史观不是凭人自己的想象得到的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而是天主子给人「启示的」历史观:人在世的生命只有一次,即有起点和终点,向着目标〈永生〉前进的直线运动〈此直线有可能是用「生花之笔」所画的「直
因此,教宗称四旬期是「逃离奴役、走向自由的出谷经验」,而这段与天主修和的旅途,无法单靠一己之力完成,因为它的起点是要承认「自己需要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