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作风格上,我运用动与静的对比,刻画利玛窦身穿中国儒服热情介绍、徐光启饶有兴致观赏并亲切搭肩的画面,以此展现二人亦师亦友的情谊与精神风貌。
介绍完了之后,他根本不提我是否可以进堂去朝拜圣体而是直接转入我来时的话题:你上次在哪儿坐的车,这次还在哪儿坐。天主祝福你,欢迎你下次再来!说完他就头也不回地走到教堂外面去了。
刚买的一部新车,我们会爱护备至,但过不了几年,车开始出毛病,车体开始出现锈斑,我们也就不在乎它了。从一套公寓搬进一幢房子,开始会感到相当宽敞、舒适,可过不了多久就习惯了,再无新鲜感了。
他见势不好,乖乖地下了车。忽然,两人深情慌张,很快又消失在高粱地里。后来从外村一病人口中得知,两人正要抢自行车,突然看到后面来了骑马的队伍,吓跑了。那时没有打仗,哪来骑马的队伍呢?
原来神父们在堂区工作,差不多都是单力车,工作中难免顾此失彼,堂区所有的工作都是由本堂神父一个人来承担负责,这样就影响了一些牧灵和福传工作。
向两对夫妇传福音17日这天的中午,我到了赞皇县城的三里桥,由于下午3点以后才有开往下麻村的车。借着等车的时间,我和桥洞旁卖菜的张建民夫妇聊了起来。
下了车,拾级而上,一米二宽的青石台阶,起初显得有些急促地陡,好在路边种了多排约三米高手腕粗的树做围栏,这增加了极大的安全感。来到稍微平缓的拐弯处,已是汗腺张开,全身发热。
一辆载满了乘客的长途远郊车马上就要出发,一位神父背着行李匆匆赶来,边跑边挥手,示意司机师傅等等自己。
看着小伙子掉头把车开走,我再扭头往前走,心中又纳闷起来,教堂在哪儿呢?走了十几步,在昏暗的路灯下,我终于看清前面建筑物的门楣上方,有天主堂三个大字,顶上有一个看不清颜色的十字架。
任阿姨一家人每天早晨乘一个多小时的车来参与弥撒,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经常参与堂区各种工作和团体避静、读经分享活动,爱心探访小组常常闪耀他们的身影,在教友中树立了虔诚事主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