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主教教诲的朝前看,尽管信的鼓励下,一直朝前走不回头。回顾十几年的风风雨雨,渺小又软弱的他尝到了天主给的各种恩典,当遇到坎坷时经常来到主的面前,聆听主的声音,像撒慕耳那样,请上主发言。
这是你们运动的特色:你们不劝人改教!这是一项美德。」教宗表示,「走出去,孜孜不倦地与所谓的远人相遇,是多麽重要呀!」为了帮助他人在信仰上成长茁壮,「必须亲身体验天主的良善和温柔。
当时,改革派犹太经师罗森鲍姆深受感动,他表示不希望与新慕道团的这种友爱共融关系就此停止。
尽管我们不总是能互相理解,但还是要彼此相爱;我们未必总是合得来,但就是在那里能看到基督的爱。爱也能在意见和性格差异上体现出来。爱大於这些差异!这就是耶稣教导我们的爱。
谈到修生,教宗强调对他们进行灵性、知识及团体生活培育的重要性,同时不忘人性和情感生活的培育,使这些未来的司铎能够恪守自己的独身承诺,在这一点上不能有任何妥协。
因此,不能把文化对话与宗教对话分开而论。第三点,需要提醒各国政府,宗教自由在世界许多地区遭受危害的当今时代,宗教对话是当务之急,它必须在信徒之间,而不是在政府之间进行,政府不可取代个别的信徒。
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灵者见灵,政者见政的阐述,使人认识利玛窦这位西方传教士,不论在东西文化的沟通上,还是在对中国的科学发展上,社会教育上,不仅对非基督徒的做人为人上,还是对基督徒生活奉献生命的灵性生活上均作出杰出的贡献
首先是向那些以各种方式,来帮助我们举办这次活动的、在场和不在场的恩人朋友们。但由于时间有限,恕我们无法在此一一提名。
教友依搦斯说:以前对参与弥撒也是不重视,通过学习对弥撒有了新的认识,懂得了在弥撒前应做的准备,怎样和主祭互动,知道了平信徒在弥撒中也占了一定的角色,有权利、责任和义务参加弥撒,应认真参与到每一台弥撒当中
正如在《愿祢受赞颂》通谕中所指出的那样,教宗说不可把人与环境分隔开来,若环境被糟蹋,人就遭殃。因此,《愿祢受赞颂》并非一道绿色通谕,而是社会通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