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神父曾在一次分享座谈中说:“主内的兄弟姐妹,真正谦下的人,他的行为真诚且实在,虚怀若谷,理解人、宽恕人、尊重人;真正谦下的人,做事必定和颜悦色,体谅人的疾苦,鼓励人的行善;真正谦下的人,淡泊名利,心静如水
在这百年中,华人在米兰经历了各种辛酸疾苦,从开始的被排斥和误解,到纳粹掌权时的被追杀、逮捕和坐牢,再到现在被意大利主流开明人士的接纳、融入、赞誉和积极合作,这其中都有天主教会在背后积极地推动、维权、捍卫权利和维护尊严
但其实他却是无辜的:“他所背负的是我们的疾苦”(4节)。而且,在他表面的失败中却有一个隐藏的动机:“因他受了创伤,我们便得了痊愈”(5节)。
亲爱的主内兄弟姐妹,在这四旬期内分享这个故事,是想提醒各位深刻理解“以慈悲为本”,并做到“慈悲如同天父”,需要明白以下几点:首先,要学习慈悲鸟那种慈悲精神,同情人家的疾苦,为了人家的利益,宁愿牺牲自己。
一个叫崔玉生,是一家洗煤厂下夜的孤寡老人,我们为他洗脸、剪指甲、擦身子,为他及病人念经祈祷,唱圣歌,祈求上主减轻他们的疾苦,老人领洗后安然地离开了人世。我们与老人的感情就像亲人!
所以佛教是扎根于世间疾苦而求彻悟,是由生活关怀中求解脱,故为“多情”。处处与生活达成一片。正因中国文化是持调和,平衡,尚情尚直觉的文化,所以中国人更易接受这样的宗教,以至要谈中国文化必须谈佛教文化。
教宗说:「那些沦为仲介者的司铎也常为了让自己显得重要,而走上严苛的道路:很多时候,他们与人民脱节,不知人间疾苦,忘记他们以前在家中的所学,他们从父母、祖父母和兄弟姊妹身上所学的一切。
耶稣所关心和怜悯的是群众的疾苦,而门徒们所担心的是饼的数量,怕不够吃,却遗忘了师傅的能力。有一次耶稣提醒自己的门徒们:“你们应当谨慎防备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的酵母。”
在疾苦中像纤弱多病的圣女小德兰一样在灵心小路上走出一条完全信赖天主的路途。明白经验了生病苦楚的人,才更能更好地去安慰那些正在疾病中受苦的人。健康的人是很难去安慰那些生病的人。
雅各伯在世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主要的都给,天主给的都要,在多年奔波的旅程中,他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主做证;从小的困苦,让他更懂得人间的疾苦,安慰病患者,宽待犯错者,帮助穷困者;他的仁善、他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