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好似仆人,为西满伯多禄和其他11位宗徒洗脚(参:若十三4-5)。耶稣藉着此先知性举动,表达了祂的生命和受难的意义,即为天主和弟兄服务:因为人子不是来受服事,而是来服事人(谷十45)。
提庇黎雅城曾是加里肋亚的省会,因此福音中该湖亦名提庇黎雅湖(若6:1;6:23;21:1)。耶京失陷后,犹太人的‘公议会’迁来此城继续行政。
此外,我们也必须重申:若没有正义与对人权的尊重,将没有真正的和平。正义与和平之间密切连结,如旧约依撒意亚先知所指出的:「正义的功效是和平」(Opusiustitiaepax)。
后来,在《静观2000年———圣十字若望的今日祈祷》一书的序言中,我颀喜地发现自己的体会和心得,竟然符合这位中世纪圣人的灵修精神!
虽然当时的犹太人普遍地相信在末日死人必将复活(见若11:24),但耶稣的门徒却万万没有想到,这末日的奇迹竟然已发生在他们当中,他们当然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读经员恭读《若望一书》:既然天主这样爱了我们,我们也该彼此相爱,合唱团全体合唱《爱是全部的奉献》,悠扬的琴声,美妙的歌声打动着现场每一个人。
那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一次公开接见中,介绍这一概念,作为其简明神学分析有关「创造」的一部分。
他在约旦河接受若翰的洗礼,“忽然天为他开了。他看见天主圣神犹如鸽子降下,来到他上面。”(玛3:16)圣神又领他到旷野祈祷,三次战胜魔鬼的诱惑。之后,“耶稣因圣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亚。
(若20:25)但绝大多数人没有大博尔山上的伯多禄、去大马士革路上的扫禄那样幸运,于是他们的信心大打折扣,认为天主是虚无的。德肋撒修女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的人,她也有一生中不断出现的“心灵黑夜”。
在弥撒中,祭台上或祭台旁,至少要放两支点燃的蜡烛,但也可放四支或六支,尤其在主日或法定节日;若教区主教献祭,则可点燃七支蜡烛。同样,祭台上或祭台旁要有十字架,十字架上要有「被钉的基督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