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吧,其实这话还是默认耶稣基督教导的仁慈与善。可是,这些人或许不知道,耶稣也教导人要为正义和真理当仁不让!
事实上,大公主义的灵魂在于‘内心的归依,生活的圣善,再配合上为基督徒合一的公私祈祷’(《大公主义法令》8号)。
;下至会长教友;献言献策福传的呼声高涨中华,我们堂口也不例外;成立福传团;团契组织数不胜数;但是每到信仰宣讲时,圣言分享时;都沉默不语谁也不愿意站出来宣讲分享;何况面对教外人员的提问时;更是无言以对;善会会长
调查指有祈祷习惯的学生较为好学,尤其是每天祈祷的一群;有参与弥撒、善会或团体的学生亦较好学。
母亲从小是不奉教的,并且我的外祖母还是个善友(类似于跳大神那类的)。母亲对教会是抵触的,她一听见父亲念经就能气得一头栽倒地上,不省人事,或躺在炕上说胡话,就像附了魔一样。
不奢求父母亲友的嘘寒问暖,不祈求有绕膝的子女儿孙,而是要克己修德,过贞洁圣善,倾慕于天主的生活。选择了这条道路,就意味着要放弃金钱和权势。
可能作为一名普通信友,并未真正踏入修院或修会,所以不能领悟修道人“奉献意识”的宝贵。也可能有些教友见到部分教职人员的坏表样,致使自己出言偏激,这一点在笔者看来可以谅解。
慈悲乃是「天国的钥匙」,因此圣人会受到感动,采取行动协助不幸的人。教宗在第一章开门见山谈论「成圣的呼召」,强调每个人都有一条成全之路,在默观各种「看似困难的成圣型式」时,切莫灰心丧志(11号)。
他那宁静从容的司铎形象显示出非凡的力量和喜悦,在同会弟兄们最艰难的时刻总是给予灵修和道德上的支持。这一切都是直接来自天主赐予的恩典。
愿望会是片面观点的结果,会出自于创伤或挫折,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把幻想称为愿望”。因此,我们必须作分辨。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在天主圣宠的恩佑下,作出人生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