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见陈村富主编:《宗教与文化》(4),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352-378页。 本文属教育部创新基地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课题转型期的中国基督教成果之一。参加问卷调查的有林顺道和吴宪。
翻开圣经,看西伯来人的历史,文化,阅读古人的智慧书,梅瑟法律等经典及新约中的四部福音,不难发现犹太人的古圣先贤也对伦理道德有大量的训诲,“孝敬父母”作为十诫之一的律法来严格遵守。
用古今中外文化的多元性解释圣经内容:从儒、佛、道之经典到古代以色列人的智慧书籍:《德训篇》、《训道篇》及诗歌:《圣咏》;从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德国诗人歌德到黎巴嫩的哲人纪伯伦(KahlilGibran);
事实上,教会反对意味着自私、封闭或控制的爱国主义,却赞成意味着对文化和知识根源的尊重,促进公益,以及政权机构对自己公民信任的爱国。我们正在以尊重的态度具体地和中国当局一起努力工作。
热心敬礼你们应当致力维护民间虔敬习惯的意义,尽管大众的热心习惯因着文化不同而丰富多样,但总的说来还是具有其共同点,因为归根到底,人心总是一样的。
这生命的活水治疗我们之后还会令我们变得满怀天主的慈悲与爱心。
这位亚尔斯本堂神父本来为人谦卑,但身为神父他却意识到自己在他的子民面前是一个无限的恩赐:「一位好牧人,一位追随天主圣心的牧人,是好天主赐给一个堂区最大的宝藏,也是来自天主慈悲的最可贵的恩赐。
中国与中东、南亚及东南亚各国同属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弱小国家;历史上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有着密切的交往和文化往来,特别是中国回族同胞与各国穆斯林人民之间,中国各族人民同东南亚华侨之间的联系更是频繁不断。
6)人自古就有不死的渴望:一切文化和宗教都或多或少相信人灵魂不灭好身后的生命。中国古人就相信生命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苏轼)。虽然终有一死,但人拒绝以坟墓作为最后的归宿,更不甘被死亡吞噬一切。
三个团队一开始就显得如此地卓尔不群,60年代的台湾正需要文化的化育,信仰的滋润。因注重全人教育,外语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商学院等培育了一代代杰出的辅仁校友,让辅大响誉海岛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