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埃及”是可以被中断的:试想,人类已来到普世兄弟情谊的门坎,而科技、文化和法律的发展已能保障所有人的尊严,但又该如何解释人们至今仍然还在不平等和冲突的黑暗中摸索呢?
一、厘清概念,把握方向说到福传,我们必须界定一个概念,宗教信仰和文化是不同的。宗教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精神体;文化是载体。
我们没有身临其境,可能觉得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当时那个极力追求物质享受、漠视永生的时代,是一个反时代潮流的伟大行动,对崇拜金钱、贪图享乐的社会流弊无疑是一个挑战;对远离天主、漠视永生的堕落思想是响亮的警钟
正因为这样的价值观冲击了当今社会的潮流,相当一部分人对濒死体验现象及其意义视而不见。(正见网专访)
心月是虔诚的基督徒,心中笃定有了耶稣,生活才会有风向标;而男朋友则不然,价值取向完全是追随现实、追逐潮流。
耶稣时代,在旷野隐修俨然成为当时时代的一种潮流,如耶稣也在旷野中度过一段时间(谷1:12-13;玛4:1-11;路4:1-13)。
婚姻的忠贞与时代的潮流大相径庭。“爱外方人如爱自己一样”(肋19:34)会被指责为缺乏爱国精神。面对讥讽和污蔑,基督徒可能会想退缩到他们自我封闭的世界里去。
这种英豪壮举,可敬可佩,在那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一切向钱看”的世俗潮流中,似乎不可思议,而任美玉和女儿却真的做到了舍己为人牺牲自我,映显了基督最超越的爱。
例如,枢机礼袍的鲜红色原本是鲜血的颜色,世俗的潮流会把它变成用于区别显赫的颜色。你不再是接近子民的牧人,你只会感觉自己是尊贵的人。你一旦有这种感觉,你就离开了正道。”
这是一种冲淡的世俗主义潮流。然而,这在历史中运作不下去。」谈到当前的情况,教宗吁请欧盟抓稳「创建者渴望团结的伟大理想」,而且「当心不要走上植入意识形态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