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目标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单单顺其自然,就像新教堂永远不会自然而然地诞生,更不用提发展起来。
直到我走进教堂并听到布道讲台上散发出来的公义的激情和光芒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美国的天赋和力量的秘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斯•韦伯的写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通观Mitrophan的回复,有两点感想,第一、Mitrophan还是想先谈异;第二、所谈内容还是千年之争。先说第一点。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王阳明生在明朝,两人相距两千年,居然梦里相见,且在一起解难答疑切磋学问,这种怪事叫作“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这缘分何其深远!
高一志欲在南京建立一所教堂,但经费缺乏,李之藻得知此事后,出钱购买了地基,并捐资兴建[DUNNE,op.cit,121页。]。
侯主教离开后,面对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考验,我们神长教友和修女修士没有退缩,大家没有辜负主教的期望,一批批修士晋铎了、一批批修女发愿了,放眼看去,一座座教堂拔地而起,领洗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教区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88----1996年,刘神父在管理教区修道院的同时,兼任任县堂区留垒堂口本堂神父,并建教堂一座。2000年----2002年担任广宗堂区主任司铎。
他在飞速的火车上做弥撒,在加州到夏威夷的潜艇上做弥撒,在直升机上做弥撒,在穿上太空服操作黑鸟超音速侦察机(SR-71)前做弥撒,在南极的破冰船上做弥撒,在伦敦的圣公会教堂做弥撒,在前苏联的下榻旅馆做弥撒
要记住,很多教堂还没修建呢。”后来,一些朋友也善意地劝我们,“你们外地赈灾,几十万地给,没有任何条件,只为灾民,但毕竟什么也没留下啊。看,别人建了那么多的宗教建筑,你们要三思啊!”。
这对于我一个曾经顽固不化,自认为高高在上,孤傲不及,目中无人,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依仗自己,对母亲的劝告当作耳旁风,把进教堂当作一种父母之命而应付的人……这一切的转变,主啊都是由你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