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是指唯物主义和虚无主义,指那种不知道把可验证的事物超性化的世界观,那种世界观沮丧地屈服于被认为是人生最后彼岸的虚无情感中。的确,如果基督没有复活,虚无必将占上风。
特别是你在十字架的慷慨牺牲和你的光辉圣爱,早已跨过了人们年龄与性别的范畴,突破了职业和地域的界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灵。
若望二十三世和若望保禄二世、梵蒂冈银行、教廷改革的「阻力」、传闻有同性恋说客(gaylobby)在梵蒂冈内、「婚姻、离婚、再婚」之牧民照顾等,这些都是有关梵蒂冈近期的「热门话题」,事实及揣测性的议题都有触及
它是超性的德行,是天主赐予的礼物,我们不能将之简化成只属人性的乐观主义。天主不诈骗希望,祂不能否认自己。天主是全部许诺。
除了隐修院院长和主教被称为父亲外,慢慢地,凡是肩负训诲和讲道这种超性使命的人,不一定是主教,也都被称为父亲。
基督徒是不能离婚的,因为他们的盟约式的爱情关系,具有圣事性和永久性,不容许在两人中有第三者介入,除非有一方死去,那时婚约才得以自动解散。今日教会面临一个大挑战,就是教友的离婚和再婚问题。
再以讲道来说,也是单向性、灌输性的训导,缺少双向性的探讨。至于基督新教那种教徒的公开见证之类,发挥教友宣讲的主动性、积极性,则很少。
如:彝族的舞蹈因为带有祭祀性,认为带有迷信色彩,彝族教友就被禁止去跳;由于多数山歌与爱情故事有关,我们教友唱山歌常常产生罪恶感。
教会表现了她的大公性。天主教在全世界时刻不停地发展。她认为引领普世人民走升天之路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天主教相信:最终人类都要皈依天主的怀抱。
人之初,性浮躁。落草而长,渐入世俗,于滚滚不息、尘土飞扬的人流中,人很难驻足,稍作停顿,更难脱浊流而出,独居一隅,凝思冥想。只有书可助你一臂之力,挽你出这糟局。读书具有仪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