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枢德是人本性的道德行为,无论什么德行,都离不了这四德。除了本性或自然的道德之外,还有超本性的德行,被称为超性的美德。
而人的感官包括听觉、触觉、嗅觉、视觉和味觉。天主教信仰中应用了各种物器标记,很自然地让人通过各种感官去体会神。若只用人的思维和情感,而不配合感官的应用去体验神,人的宗教经验就会贫乏多了!
没错,在白冷简陋卑微的居所中,只有几个人会见了他,但他是为所有的人,包括犹太人、外邦人、富人、穷人、近人、远人、信者、不信者…反正,是为所有的人而来的。天主愿意把他的超性恩宠分施给任何受造之物。
人与牛也产生了相互依存的深厚感情。牛是农人重要的家庭组成部分。土地是生活的依据,牛是衣食的保障。“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
不论人一生当中做过什么努力、多么辛苦付出、或得到过什么、一切全都归零。 还有放不下亲情,舍不下自己的挚爱、好友......,以为人死后,爱的情感就再也不能流通了。
我发在你手机里的第二条信息是:人不过沧海一粟。
二是加尔文教派,加尔文法国人,生活于瑞士日内瓦,与马丁路德同时,除同意路德所讲的“人只靠信德即可成义得救”的主张外,还提出他个人的主张“人的成义得救早由天主所预定”,结果也由天主教分裂出去,自成加尔文教派
教宗谈到在许多新潮事物容易使人分心的世界上,福音的守护者及其宣讲人也面临对信仰漫不经心的危险。这危险就是仅限于泛泛地引用常规和现成的话,而不去诚心地与人相遇。
教友家庭对出家人的误解和偏见,都让人不寒而栗。何况我这个教外家庭呢?1947年秋,段兴柔鼓足勇气向父母提出了修道的想法,并尽其所能地向他们阐释修道的理由。然而,不论怎样努力,结果都是徒劳。
但是,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人与人的交往才是容易的。一旦走进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