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依然有许多像劳积勋那样默默为上海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奋战在第一线的科学家与工作人员,坚守在观测工作岗位第一线,同时也有很多人像当年的劳神父那样,走出天文气象台,为大众普及天文气象知识。
正如5月28日《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文章所说,“出于本能和所受的培训,记者对‘持不同政见者’情有独钟,因为他们的经历最受大众关注和欢迎......媒体编辑对记者报道此类新闻给予种种奖励”。
走到今天,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一些有需要的兄弟姐妹、能够服务教会及社会大众,感激上主的召叫指引,也感恩在我的生命中幸遇到的苏乐康神父以及不断遇到的象他那样的师长和恩人朋友。
全体大众减省晚食,节积余粮,献助国家赈款,均赞助实行[10](P83)。1942年底,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在重庆举行护国息灾大悲法会道场,虚云法师应邀赴渝主修法会,盛况空前,影响巨大。
在我们教会中,有许多修会会士发神贫、贞洁、服从三愿,一切神职人员也要具备相同的精神,无非也是为了使自己不被任何人和物所占有,也不占有任何人和物,以能完全地与造物者密切合一,以能自由地承行主旨服务大众,以能为福音作最真诚
这也就是说,信仰不是拔苗助长,不是火急火燎,不是急功近利,也不是一蹴而成;信仰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稳步前行,努力坚持,舍己为人,造福大众。
今天,我们要用最真挚的情感,向这位天主的忠仆,为教会、为社会、为大众默默地付出、奉献一生的老神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哀思。他的一生,是勤勉奋斗的一生,是经历了无数风雨,却从未停止服务脚步的一生。
生活里,需要我们具有一种改变自我的努力和完善自我的信心,在人海中行走,每个个体都在向大众坦然着自己的种种信心,用一种积极的坦率,并非是自我的保护,许多日子很难,但恰恰是在这磨砺中才让生命产生巨大的力量。
这时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会出版的《正道报》,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出版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和《回教文化》,四川重庆回族创办的《回民言论》,甘肃伊斯兰学会创办的《回声》,上海回族创办的《绿旗》,以及一些回族上层爱国人士创办的《回教大众
[2014-10-28]]可见神学教育更面向社会,是以比以前更本地化及普及于大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