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生活在纳匝肋之家,隶属圣若瑟和圣母权下,与圣若瑟一起作工,诵念他的民族所用的祈祷文,学习祖先的信仰和智慧。应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我发现很多教友良心很细,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整天惶惶不安,就怕天主因此而罚自己,比如自己生气了、心中有怨恨了、和同事争吵了、或是心中有不洁的念头了等等。
黄老师的双腿、嗓子、舌头都不同程度患有疾病,但她因基督爱的催迫,全然不顾,全情投入辅导讲座,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基督的情怀——谦卑、服从、空虚自我,为服务他人直至耗尽自己。
利玛窦主题展馆和崇禧塔因正在维修,无法入内参观,只能在仙花寺遗址前缅怀利公,并参观王泮生祠及遥望古塔。崇禧塔是由时任知府王泮兴建于1582—1583年(明万历十至十三年)。
教宗写到,“具有深刻信德以及卓越文化及科学才华”的耶稣会士,“将生命中的漫长岁月奉献给了颇有成效的东西方对话。同时,他在伟大中国人民的文化(背景下)鲜明地展开奠定在福音基础上的活动。
他人生路上也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考验,他总是从容面对、乐观豁达。他说:“天主用各种方式考验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对天主的依赖之情,腰可以弯,信德不能丢。”
孙中山的题词是:“功盖三韩名万国,生无百岁死千秋。弱国罪人强国相,纵然易地亦藤侯。”章太炎题写了“亚洲第一义侠”,还有蔡元培等20多位名人题了词。
耶稣和斐理伯在最后晚餐厅中这段对话,非常生动地告诉我们:耶稣和天父的父子关系是如何亲密。亲密的程度到了不分彼此,完整的合而为一。耶稣希望他的弟子们以及世代信仰他的人们都能彼此相爱,合而为一。
(弟前5:4)综观郑国治先生对敬老守孝的分辨来看,基督信仰中的孝敬理念,不仅在内容上有很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同相合的观念,而基督信仰不仅重视这些观念,且告诉我们基督徒敬和孝的真正意义,在乎生也在乎死;对乎人
这一点在以后的旅程中很生动地显示出来。在行程中耶稣曾三次郑重地预言他必须交出他的性命。每次他说预言,或者直接遭到反对(8:32),或者被门徒粗鲁地误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