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礼仪是主基督,藉圣神,在教会的祈祷聚会中,以圣言,及圣事方式的亲临,为体现天主与人的相遇、相知和相结合(结盟),是教会生活的顶峰与泉源,既赋予教会福传的力量和内容,又是福传的成果。
藉着这个信息,也就是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伟大遗产,和它的舵手,天主之仆教宗保禄六世,若望保禄二世领导天主的子民跨过第三个千年的门槛,这个门槛,感谢基督,他把它称为希望的门槛。
1998年10月在罗马,当时的教宗,真福若望保禄二世召集「亚洲主教特别会议」,并任命单枢机担任总报告人,这个任命有两个含意,第一,他是亚洲人,教宗希望是次会议多一点从亚洲人的角度谈教会,更可展示教会在亚洲的历史与文化
的确,在圣子内的天主不会将我们弃于忧虑与痛苦中,而是亲近我们,帮助我们承受苦难,并且希望能够在我们心底深处治愈我们(参阅谷二1-12)。
这段日子,她的父母用尽方法,包括求神问卜,希望她能痊愈,而她亦问上苍,为何要承受这些苦楚?
(希1:1-2)我们常常被急躁所捆绑,希望天主马上答应我们的祈求、立刻解决我们的困难(痛苦、不正义、战争、宗教迫害),稍有慢待,就生气抱怨,如此,天主就好像一个店小二,我们一进去,天主就得赶快热情招呼,
外邦人的宗徒在《斐理伯书》中表达了参与基督的死亡与复活所实现的变化的意义,指出了目标:我只愿认识基督和祂复活的德能,参与祂的苦难相似祂的死,我希望也得到由死者中的复活(斐3,10-11)。
在编译天主教教理时,他发现很难从中国语境中找到与拉丁语Deus(God)具有同等意义的术语,于是,他尝试将Deus译为上帝、天与天主,以表示至高无上、全能全知的神,希望经过一个解释和说明的过程,赋予它们真正的符合天主教概念的涵义
对受到冲击的人民来说,司铎、男女修会会士和平信徒志工们成了非常即时且安全的依靠,因为他们与受苦的人日复一日地共同承受磨难、分享必需品和希望。
希望教友们能明了教会的这些规定,而加以善守。(连载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