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最稳当的道路,就是重新找回基督爱德和友爱分享的意义,就是呵护我们近人在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创伤。怜悯痛苦和激发希望的关怀,是获享那为我们准备的天国的前提条件。施行仁爱者不惧怕死亡。
慈悲总是要面对他人,总是要在待人接物、相互交往中连续兑现,把自己从基督圣训及他生活过的慈善怜悯救助等博爱精神,全部表现在朝夕相处者的近人身上。
我们若能回归於重视那些微小、普通和平凡的事情,回归於重视每天遇到的种种小事,我们就有能力爱他人,如同天主那样爱他们,希望他们得到益处,成为圣洁之人、天主的朋友;我们就会感到欣喜,因为我们能够成为贫困和卑微者的近人
我们都该把天父大公无私的仁爱慈爱活出来,把耶稣基督牺牲自我、舍己为人的圣爱博爱表现在自己具体的思言行为上,而且应当使其日趋真挚、纯笃、恒久,如此就能使自己真正成为神爱世人的活广告,使那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亲人恩人邻人近人感受到天主是爱
我们是天上的公民,爱天主和爱近人乃是前往天乡的护照,也是我们的护照。我们拥有的世上财物派不上用场,只是会消失的灰烬,我们在家庭、工作、教会和世界上奉献的爱则将使我们得救,且永远存留。”
教宗指出,团结意味着成为近人,这对欧洲来说具备一个特殊意涵,也就是「通过国际合作,关怀并乐于扶持其它大洲,特别是非洲」。教宗敦促欧洲关切移民,不只协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更要长期陪伴他们融入社会。
这类似于基督信仰的观点:「你应当爱近人,如你自己。」(玛廿二39)随后,帕罗林枢机引用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话,强调为了在世上缔造真正的和平,必须在爱德内实践正义。
预防错施,就如使用这些石缸的礼仪,在这次的疫情中,成为我们与近人“神圣”爱的行为。但当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不仅是外在的净化,而是内在的更新(好酒)。
因此,藉着灵修上适宜的准备,这两种职务使修生们更强烈地活出成型阶段所要求的;所以,在这一阶段宜为领受读经职和辅祭职的人提供履行其相应职务的具体方式,不仅在礼仪中,也包括在要理讲授、福传工作和为近人服务中
只有在信德光照下,只有默思上主的言语才能够时时处处认识天主,“因为我们生活、行动、存在,都在祂内”(宗:十七,28),才能够在一切际遇中,寻求祂的意旨,在每个人身上看到基督──无论这人是近人或外人──才能够正确判别现世事物本身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