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藻作为明代三大天主教柱石之一,对中国初期教会贡献巨大,他在卒前一年编刻出版了第一部天主教丛书《天学初函》。该书是耶稣会士用葡萄牙文写成的作品,面向年轻人和乡村教友,是一多卷小册子。
分享是初期基督信仰团体的组成要素:「众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个人所有的,没有人说是自己的,都归公用」(宗四32)。天主原不希望我们这个地球上所有的资源仅使少数人得益;这本来不是天主的旨意!
3.融合信仰元素的祭祖弱化了“传宗接代”的祈盼晚明天主教传入中国,清朝初期发生礼仪之争,争论内容集中在三个层面:祭孔、祭祖、译名,但影响中国天主教走向的主要是祭祖。
圣方济·沙雷是一位聪颖的学者、多产的作家、思想深刻的神学家,他在17世纪初期曾任日内瓦主教,那时正是与喀尔文主义(Calvinism)争论最激烈的困难时期。
1、自然灾害发生时,教会反应还是缓慢 雪灾发生初期,一些神父主教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更无从谈回应了。即使灾区一些神长,似乎周围的雪灾只要不影响自己堂区的日常生活,则与己无干了。
圣保禄宗徒是初期教会10多位宗徒中唯一没有亲眼见过耶稣的人。他生在富有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同我们现在的许多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没有遇到过主耶稣本人,但是在犹太人迫害初期的基督徒,杀害圣斯德望时,他在场给其他人看守衣服。之后,他更是充满了消灭异教徒的热火,到处去抓基督徒,希望将他们全部投入监牢。
在与撒玛黎雅妇人谈话中,耶稣称祂要给的活水为天主的恩赐;从教会初期开始,圣神便被称为天主的恩赐(DonumDei)。谈话中耶稣也说,这水将在喝它的人内成为涌到永生的水泉。
当代中国宗教界收养孤残弃婴要追溯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面对丢弃在室外、教堂和寺院门口的孤残弃婴,虽然当时自身生活非常不易,环境条件也十分有限,但宗教界还是从大爱出发,收养了一批批孤残弃婴。
初期教会的基督徒被要求背诵信经,并且这也成了他们的每日祈祷,来表达他们在领洗时所做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