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齐蒙古圣母堂外景在萨拉齐镇的太平西街,有处不显眼的平房小院,被称为天主教堂。这座老旧的小教堂,与发展中的萨拉齐镇显得格格不入。2008年5月22日,46岁的杨福喜神父调到这里担任本堂。
由于房主教的辛勤工作,赤心求主和教友们的积极配合,六间大平房的堂口装修的肃穆神圣,有了圣堂教友们的信德更坚固了。房主教特别重视福传工作,大力鼓舞教友的传教热情,促使教友关心教会并树立起平信徒的责任感。
服务人员正在给老人喂饭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如今的院子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资助下,原来的平房变成了三层漂亮的楼房,新餐厅、新厨房、新居室,老人们住着更舒适了;院子里池塘的小鱼在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
后来,香港教区在坚道兴建大堂,便将威灵顿街的建筑物出让,第一座特为修院而建的平房便树立在大堂的后面。约12年之久,至1900年,遂由大堂的后方迁移到前方(即昔日南华中学的旧址)。
每一封信的第一句正文都是“愿主的爱与您同在”,信中很少提及自己的私事,更多的是天主的圣言和教会中的一些琐事:“我于4月13日买好地方,六间平房,有14平米的院子,亦靠近公路,出入不错;祭台苦路像已制好,
后于1946年,在抚顺河南总堂的西院,建起一栋两层砖混房作为修女楼,并在修院的楼前建有五间平房,作为卫生所。解放前夕(1947年末),美国的神父修女被迫离开抚顺。赫满修女被临时委任为修院院长。
后来德肋撒姆姆向当地政府要求,拨给了她一栋破旧平房,总算有了这样一个垂死者收容所。她看到路旁又有同样情形,德肋撒姆姆说:我就把那个被蛆活生生吃了的人从街上给抬回家了。
我们知道,一般楼房不适宜作教堂,平房独院一时又买不到。
2002年,堂区部分教产归还教会时,大都是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平房。教友们自带板凳,在这简陋的房里参与弥撒。不到两年,就被有关部门定为危房,停止使用。
原住宅地是由四座平房组成的长方形院落,建于1904年。经过改建装修,北部建筑加建成二层小楼,作为学员的宿舍。几年后,栅栏文声学院渐渐成了中国教会最主要的神学院之一,学员都来自小神学院,受过初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