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俗语乃是尽人皆知的生活哲理,而真正以此为戒勉励自己似乎很难: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毫不考虑后果;虽有“一言兴邦、一言倾国”及“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的前车之鉴教训
其中的哲理不言而喻,那些自认是好人的往往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迷失,他们恰恰忽略了人不知自过、蛇不知自毒的古训。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乃是人尽皆知的哲理。无论是谁,若想事业兴旺,前途辉煌,那就必须不断地拼搏奋斗,付出一定的代价。同样,若想获得生命的永恒和天国的凯旋喜庆,也该具备相应的善行善功。
耶稣之所以要讲这个冷酷无情债务人的比喻,就是为了引起我们对宽恕弟兄的高度重视,并彻悟其中的深刻哲理:天主既然免除了我们的死罪,免除了我们难以清偿的巨额债务,我们又怎能不怜悯、不宽恕自己的近人或邻人?
阅尽人间风尘,这话说得通俗,却极尽哲理。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与思想不复杂,那么他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幸福。例如在口渴的时候找到了一潭清澈的泉水,在寒冷的严冬得到了一缕温暖的阳光等都能给许多人带来喜悦与幸福。
“收藏的目的是让《圣经》中的精神和哲理能藏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更好的去生活。”在张佳看来,收藏只是一种形式,真正收藏的是精神和智慧。
《师主篇》的作者耿俾斯曾说过这样的哲理:如果别人一点缺点都没有,我们又能忍耐什么?对于别人的缺点,我们要以基督的爱和宽恕精神,理解包容,就像别人也宽容接纳我们的毛病缺失一样。
这话说得颇有哲理,正因为有明天作后盾,好多人对该做的事也总是松松垮垮拖拖拉拉,致使自己的远大理想、雄伟计划,最终在“明日复明日”中演变为“万事成蹉跎”的可悲结局。
——英皇乔治五世8.我们认为上主所赐的圣经最具崇高的哲理。我发现圣经比任何其他通俗的历史,有更多确切可靠的凭据。
小时候,父亲闲暇时间经常教我们经言要理,讲教会哲理故事,唱拉丁弥撒,叫我们恭敬天主守教会规诫,要我们吃亏忍耐、担待包容、财帛公道、爱人不记仇、勤奋努力、守主日瞻礼……总之要让我们做一个好教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