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此机会,梳理、回顾一下从1991至1994年之间及前后,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及各大修院在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教师和陶成者项目”等派遣修生、神父、修女赴美留学的经过,以便为中国地方教会史留下一些史料
对于基督信仰之体现于世界天主教中,中国思想及文化有哪些具体贡献?与其是专注于“权利”词令,我们更愿意关注的是培养“尊严”以及有益于团体、社会和国家的健康的“责任”意识。
苏州小修院毕业后,1992年5月,我去了北京的全国修院(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在全国修院读书期间,院内修士人数最多达到130多位,我们班人数最多的时候有70多位修士——后来有60多位晋铎成为神父。
最早的时候是社会慈善,社会慈善实际上最聚焦的,我们讲的宗教慈善,几乎都是宗教组织,有我们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国就是佛教的,还有道教,宗教组织进行的慈善,因为那个时候政教合一,所有人一定都要有信仰,都属于某一个教会
设计师李以靠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天主教教友,他帮忙设计柳林天主堂,一分费用也未收。
这些文化包括大众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艺术文化、技术文化、经济文化、家庭文化和媒体文化。」
他说他以前只通过媒体知道我,一直误以为我是“老神父”,如今见面才知庐山真面目,原来还没那么老啊!我感谢他的厚爱,尤其关心教会的文字工作及对信德团队的信任支持。
其实这神医就是我们附近村的两位普通老人,后来我们才明白是天主教教友。当时由于宗教还没有开放,他们只能暗中给人祈祷治病。母亲风风火火地找到老人家,向老人说明了我的情况。
送水活动开始的前几天,教友们和圣爱青年团成员已经分好小组,自主地安排好所有的准备活动,包括爱心送水车、条幅、天主教展板等所需用品,以便送水活动的顺利进行。
张神父在弥撒讲道中说:今天我再次和你们说:我们天主教的信仰不只是祈求平安,劝人为善,我们的信仰还要求我们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这也是我们与其他宗教所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