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又说:“在老传教区,通常都给出生不久的婴儿傅洗,在这样的地方教会都提议让青年和成年教友们体验聆听要理讲解和灵修的经验,以便成熟和有意识地走重新发现信德的路程,进而肩负起为信仰作证的承诺。
他以深入、浅显、有系统地方式来谈我们的信仰核心:向大家展示,也协助大家明白,每天在信仰、理性、研究与灵修间不断编织的必须与美好。看来这正是教宗本笃十六世的神恩。
然而基督信徒尚有教会历,我们的礼仪与灵修也随之配合。不只我们会开始一个新的礼仪年,或许信徒也可考虑更为密切地配合礼仪年来适应自己的教友日常生活,这为习惯参与主日感恩祭者并不难,只须多些关注即可。
那么,我们看到耶稣行走,让我们记得我们的第一个灵修工作就是,每天放弃我们想象而得到的天主,而皈依耶稣在福音中呈现的天主。天主是爱的父亲,同情的父亲。天父亲近人、同情人,对人温柔。
因此,除了生理关怀,还需关注心理状态:通过专业心理咨询疏导压力,组织灵修静修活动提供沉淀自我的契机,建立同行互助小组让他们在彼此支持中汲取力量。唯有身心皆安,才能更长久地践行使命。
这座建筑物原先是“圣方济各·沙勿略”修道院,从1997年起用于灵修避静活动。教宗在新加坡的这几天就下榻于此。
七、灵修反思问10:这章对今天的信友有何启发?答:信德的具体行动:支派领袖们没有空谈敬礼,而是具体奉献牛车、金银、牲畜,提醒我们信仰要落实在实际奉献上。
答:这句经文表达了一个深层的属灵现实:人虽有眼、耳,却未必真正“认出”天主的作为。
在阅读圣人传记的时候,常会看到很多惊世骇俗的英豪壮举和不同凡响的牺牲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光辉榜样和积极仿效的典范楷模。
寂静的黑暗逐渐演变成一种透明状态,能听到平日听不到的声音,诸如暮色移动的潜息,青草萌芽的幽音,尤其是道德听见了良心的微语,良心听见了天国的雅歌清韵,一下子澄澈清明,心尘渐去,灵垢渐消,傲慢和焦虑散若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