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时,香港《公教报》曾刊登过一个故事:有一教外人渴望慕道领洗,但按规定需要慕道一年半或两年。当到第8个月时,他恳切要求神父给施洗,他说:领了洗,我就改变成新人了。
那个时候就是不断地上山下山,听不懂道理我就用爱心去陪伴他们。后来时间长了教友们就对我说:神父!
有许多人跟随他,他都治好了他们;且警告他们不要将他传扬出去;这是为应验那藉依撒意亚先知所说的话:‘看,我的仆人,他是我所拣选,我所钟爱的;他是我心灵所喜悦的;我要使我的神住在他身上,他必向外邦人传布真道。
五代十国时期的宰相冯道有《赠窦十》诗一首:“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同时,他由此对神秘莫测的命运,发出无限感慨。他吟咏道:“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知道此事的士貞伯叹喟道:“神灵降福给仁爱的人,”接着反问道,而淫乱邪恶的人“祭祀了,难道无祸?”(《左传·成公五年》)不是!
寥寥数语,道出了信仰的内涵。我们信仰的最终目标是走永生之路,是耶稣给我们指点的道路。既然选择了走永生之路,那就要全心、诚信,信仰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发自内心的认可。
(咏90:10)寥寥数句,道尽人生。虽然人的一生各不相同,有的通达,有的坎坷,有的显赫,有的平淡,有的富有,有的贫穷,有的长寿,有的早逝。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人生是寻梦。
(谷一17)透过慕道及洗礼,我们回应了祂的呼召。从此,正如圣热罗尼莫所描绘的,也是教宗本笃十六世所喜欢引述的,我们要像小鱼儿,让天主圣言把我们拖上岸来,从而死于世海,却看到真光,活于新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劳付出,他的努力逐渐得到了教友们的理解和认可,堂区越来越有活力,人们的福传意识增强了,每年领洗的慕道者呈递增的趋势。同他一起合作的神父也越来越多,整个教区也在开放中散发出新的气息。
其实,除了维护教会的真道以外,其他生活中的不同看法,不要与人争对错、论高低,说话更要和言悦色,谈吐文雅,见哪类人说哪方面话让每个人都觉得舒服,都没有反感,与各种脾气的人都能相处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