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学校的导师和弟子间曾有一段简短却含意深远的对话。他说:在世界上你们要受苦;然而你们放心,我已战胜了世界(若16:33)。他承认人生曲折起伏,有许多无可避免的乱流。
有些人认为可以,甚至有必要放弃基督唯一性的论断,好能促进与不同宗教的对话。然而,现在我们宣认耶稣是‘上主’,正意味着我们宣认祂的唯一性。
真正的祈祷在于建立一种活生生的关系,一种透过聆听和对话、深感慰藉和释放的日常生活体验。祈祷就是懂得我们是唯一天父的子女,祂从不舍弃我们,让我们发现在我们小小范围之外的弟兄姐妹。
面对“好种子”中夹杂“莠子”的情况,我们会发觉仆人与主人的对话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仆人只看到仇人在庄稼地里撒的不利收获的莠子,想着如何尽快除掉莠子;而在主人的眼里,虽然自己的庄稼地里有仇人撒下的莠子,
现在必须打破冷漠的怪圈,重新发现相遇和对话的美好。」彼此相遇意味着走向他人、敞开心胸、伸出友谊的手。教宗表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他人。
然而,在撤消使用旧礼仪书的特权之前,圣座要求主教“与司铎建立弟兄友爱的对话,以确定他的态度并不排斥”梵二大公会议及历任教宗训导中“礼仪改革的有效性及合法性”;主教应给予相关司铎必要的时间进行“坦诚的交流
只有透过不断的对话,加上双方准备好改变和成长(即转化、皈依),才能获得真相、真理。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反省,包括重新审视过去的伤痛和痛苦的伤疤;这确实并不容易。
教宗敦促始终要与科学保持对话。换句话说,就是:“我不懂得如何给你解释这件事情,但你应该去科学家那里,去找那些可能会对你有帮助的人。”在回答另一个问题时,教宗把生活描述为始终处于“持续的不平衡”。
——独身的价值(一份献给天主教会年青司祭们的礼物)司祭应肯定自己的身份 身为司祭者的蒙召不是到旷野、大山、沙漠隐修与世隔绝,却要像基督一样进入世界(若1:14),与世界对话,使天上和地上的万有总归于基督元首
「是慈悲救主陶成了他宗座职务的模样」|现代教宗的作风:他不但全心宽恕向他开枪的凶手阿格卡,还亲自到监狱去探望他;他也请求犹太教、回教的领导人,原谅和宽恕以前教会有做错的地方,他也努力与东正教、伊斯兰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