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台湾圣乐的本地化上,李振邦神父(已去世)、刘志明神父创作了很多符合礼仪精神本位化的歌曲,他们不只在圣乐上专、精,也不只是懂得文化,他们更是懂得礼仪,所以,这些歌曲都非常适合在礼仪中应用。
以往的歌咏,没有教友们亲身经历的诗词,只是弥撒曲和与礼仪相配套的歌曲。
歌咏团:负责弥撒中的歌曲部分,每个主日弥撒前练习弥撒中的歌曲。在对外探访老人院和临终关怀以及在举办活动的时候,该成员亦带领演唱。
就拿舞蹈来说,教会的一些歌曲完全可以做背景音乐,只是我们没有用心筛选罢了,何苦要从社会上照搬过来呢,要知道很多前来观礼的教外人士并不是不看电视不用网络的,借用一个教外人士的话,那就是:大老远来看你们演节目
代母的文笔很好,她给我讲她谱写歌曲的故事,她说她很感恩,因为这么大年龄的人居然还能写出歌曲,不能不说这是天主的恩赐。
彭嵩寿神父创作了多首新圣歌,主要音乐作品有:《鄂尔多斯南部民歌集》(1912年)、《鄂尔多斯的蒙古音乐》(1915年),以及在他的著作《鄂尔多斯地区》(1932年)中对蒙古歌曲的研究。
刘老师教给了大家圣歌咏唱的技巧,从呼吸练习到一首完整的歌曲的咏唱技巧。
他们深信:工作没意思,挣钱没意思,家庭没意思,夫妻感情没意思,子女没意思……只有天天聚会交通,吃喝神话,唱信神歌曲,听人讲道最有意思。
回程中,车里响起了愉快的感恩歌曲。虽然,我的周末计划彻底泡汤了,但老母亲却非常理解,在电话对我给予了鼓励。晚上在老人院举祭分享时,透过救助鸿燕小朋友,我再次认识到痛苦的意义和信仰的价值。
她是天主的母亲,所以教会特别敬礼她,敬礼圣母的风气由来已久,当时教友们在默想玛利亚的事迹时,为她配上赞美的名号,如称她为“世界的希望”、“天使的皇后”等,一些热心的诗人,又创造一些新名号,谱成一些赞美歌曲来恭敬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