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还有误区:别为赈灾这事总向大家募捐了,毕竟赈灾是政府的事啊!进德公益啊!还是多继续关注并帮帮那些有急难的个人家庭吧!也有的担心:为什么要和某某组织合作?
它在提醒我们:人即便是在坎坷、艰难、困苦、受迫害、失意时,总不要忘记坚持我们的信仰,要时时、事事信靠耶稣,必定会得到天主的恩宠和祝福。
我们总倾向于把慈悲理解为怜悯或同情,但是,‘慈悲’这个词语却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它超过对某人感到有难过之情。怀有慈悲之心是自己已经进入他人痛苦之中的一种同理心。
所有的致普世的书信都可能是匿名的作者,但你总会发现某一位学者总试图开动脑筋,要把这篇或那篇书信的作者冠以一个人名。然而,冠以的人名很可能是某教会团体创建人的名字,而不是这书信的真实作者。
对于这一变化他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教会缺乏培育。八十年代,教堂活动刚刚恢复,整个教会百废待兴,神父们根本无时间和精力去牧灵。
由撒玛黎雅妇人的角度来看,无论何时,人总需要敞开心灵,摈弃冷漠,以一种求知的心态来打开对话的大门。无意识中,人常会身处冷漠与无知而不自觉,不自知。
在抓教务的同时,主教也极力建立健全教区的行政机构:先后成立或完善了司铎参议会、司铎咨议会、经济委员会、教区秘书处、伦理个案委员会、圣召推行委员会、礼仪委员会、牧灵委员会及总铎区,并完善了教区管理制度。
我的儿女们:好久以来,一股不可言状的情感催逼着我,总想把内心珍藏了很久,关于思考你们灵修的潮水倾流给你们,以求你们能够生活在天主恩宠与光明之中,做一名顺服的天主儿女。
天主的召叫犹如滔滔江水,源远流长,信任地徜徉其上,终要流入浩瀚汪洋中;不幸选择逆流而上者,有时以为目标指日可待,却在转瞬之间,又觉得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总感觉承受着若无似有的无明羁绊。
但仅靠这种接济方式总不是长久之计。经过再三考虑,张凤娥决定自己种地。教友段凤勤让给她半亩地,教友李合福也让出了一亩地,就连教外人王光经也献出了半亩地。这样,尽管自己种地辛苦些,总算不用靠村民们救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