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可算说到点子上了!愿那些标新立异者三思其言!勿把大陆的好传统破坏了!(已经有了向外看的苗头!)唐绮珍在《返欧报告》中提到:许多神父、修生被派到欧洲学习。
自《礼仪宪章》颁布后已有长足进步,实是回应十九世纪末礼仪运动所提出的憧憬,以及众多教会人士及学者钻研及祈祷而发出的愿景。
如果你们听从祂的圣言,这圣言将照亮你们的途径,带领你们走向更高远的目标,这将带给你们的生命喜乐与更圆满的意义。愿童贞圣母玛利亚——教会之母,看顾保护你们。
我们极可能也像那两位厄玛乌的门徒一样对身边的“陌路人”说:“我们愿指望祂给我们带来安心、宽恕、喜悦和成圣,可是到现在内心的挣扎和失落一直持续着”。
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愿我在那里,他们也同我在一起,使他们享见你所赐给我的光荣”(若17:24)。
比如对话的精神、愿所有的人都得救的精神:“人灵的得救是至高无上的法律”。法典的最后一条就谈到了这一点。
在德兰治下,有一座女修会是一位亲王捐建的,亲王死后,妻子愿去修院度过余生。她提出以贵族身份享受特权,不必遵守某些会规。德兰立即让修女迁出,退回荘园,以此表明:修会会规的严肃性。
做一万件好事,可不那么容易,他的夫人十分着急地对他说:“……现在你许下一万件善事的愿,而衙门清闲,没有什么善事可做,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完一万件善事呢?”这也确实是个大问题。
这时,群臣中有位叫吴广的官员,觉得赵武灵王说的那位美女的容貌与自己女儿孟姚十分相似,于是他上前禀告道:“启禀大王,臣女孟姚,长得与大王所说的梦中美女十分相拟,愿献于大王,不知大王允许否?”
其时这也是基督徒“主在我内,我在主内”的灵修的愿景和追求。“似契似离,纯纯各归”,说的是在探讨人与自然的联系时,发现二者之间既有着紧密的联系,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