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洗者若翰主教座堂,建于1491-1498年,于1505年祝圣,毗邻钟楼修建于1470年。圣堂前面祭台左侧,有一个小圣堂珍藏着著名的都灵殓布,建于1668-1694年。
从那时起,他开始积极地开拓主业团;同时,继续执行他的司铎职务,特别为穷人和病人服务。此外,他也在马德里读大学并兼家教工作,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为了照顾两位患有重病的病人,劝他们领洗进教,才嫁给爸爸。我有时候怀疑她这样说的诚实性。父亲年轻的时候,从他的照片上看得出来,长得很帅气,而且有很好的社会地位。
卢德嫁给白冷移民马赫隆,丈夫不幸夭折,她年轻便守寡,由于对婆母纳敖米忠信情深,以致回到白冷,也可以说被迎回亚巴郎的怀抱,嫁到以色列子民和白冷城,改信纳敖米的天主(卢1:16-22)。
那些年,我们家也成了神父教友的藏身之处。我记得藏过我家的就有一名主教,一名神父和多名教友。当然,文革委也多次搜查过,赖天主恩佑,主教神父教友们在我们家都没有出过事。
兴建于1903-1905年的大教堂在庚子年间和文革破四旧中遭受了严重破坏,高大的钟楼被拆,声音洪亮悦耳的大铜钟被砸成碎片投入了炼铁炉里。
年幼时对圣人的效法和跟随耶稣的决心,早已丢到九霄云外去了。现在和其他年轻人一样,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希望早日毕业,一心想去闯天下。这时一位女孩儿的出现,占据了我整个的心。
几位年过七旬的老妪,立在门外迎接神父。偌大的圣堂锁了门,教友在两间掏空小屋布置成的简易小堂内,重复儿时父母教会的经文。
1969年(民国五十八年)李少峰神父因奉调从陕西来到台南,接任第五任本堂神父,他目睹了圣堂的破损状况,并考虑了盐水镇的福传环境,认为有整体规划和重建圣堂的必要。
近几十年来,精神沙漠化在全世界呈蔓延之势,当今世界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价值观的迷失和困惑,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教宗本笃十六世应时代之急需,为唤醒世界的良知和教会的责任,钦定了信德年。